本網綜合 Rene Wagner and Maria Martinez 報導 德國就業研究所(IAB)研究顯示,今年前七個月,中國商品對德出口增速超過德國整體進口增速的兩倍,美國關稅擾亂了全球貿易流向。
德國聯邦統計局週一公佈數據顯示,2025年前七個月,德國自中國進口額增長10.5%至976億歐元(約合1142.3億美元),同期德國整體進口額增長4.9%,約為7966億歐元。
根據IAB基於德國統計局數據的分析,在該機構選定的10月至次年6月研究期內,經價格和日曆因素調整後,德國自中國進口的銅材激增91%,服裝增長24%,玩具、遊戲及體育用品增長12%。
” “我們尚未全面遭遇中國商品的氾濫,”IAB預測與宏觀經濟分析部門負責人恩佐·韋伯表示,“但在某些產品類別中,明顯的影響已然顯現。”
諮詢公司Aevean指出,受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影響,5月份中國對美電商貨運價值同比暴跌43%。
韋伯認為,許多中國製造商可能正試圖將商品轉銷歐洲,這對德國消費者而言或許是利好消息。
“由於部分商品無法銷往美國導致供應增加,採購成本將更低,”韋伯解釋道,“國內消費者最終支付的費用也會減少。”
他同時指出,德國企業也能承受這種局面。
“這些商品在德國仍有生產,但德國經濟並不依賴它們,”這位IAB分析師提及進口激增的商品類別時強調。
不過研究作者警告稱,進口向中國的傾斜可能加劇德國國內價格競爭並壓縮利潤空間,尤其在中國生產商具備結構性成本優勢的領域。
韋伯警示:“目前尚未出現中國商品整體湧入的局面,但這種情況仍可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