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Yuka Obayashi and Katya Golubkova 報導 隨著日本迎來有史以來最炎熱的夏季,該國北部海膽捕獲量急劇下降,使這種刺狀海鮮珍品對許多已因高昂食品成本而捉襟見肘的消費者而言更加遙不可及。
在北海道利尻島,餐廳提供一份含100克巴豐海膽(以濃郁甜味聞名)的飯碗,價格創下15,000至18,000日元(約合100至120美元)的紀錄,約為幾年前的兩倍。
“看到這個價格,大家都感到震驚,”位於利尻島大瀨泊渡輪碼頭對面的佐藤食堂老闆佐藤喜美子說,她的家族經營這家餐廳已有50多年。
“一群顧客會分享一碗海膽飯,每個人都會點一份拉麵。”
儘管海膽傳統上被視為奢侈品,但高昂的價格已使其成為許多日本家庭在特殊場合也難以負擔的食品。在日本,食品成本的急劇上漲已成為東京當局亟待解決的緊迫問題。
食品價格上漲意味著日本普通家庭的食品支出占比已升至近30%,為43年來最高水準。
政策制定者主要將食品價格的急劇上漲歸咎於日元走弱對進口成本的上漲壓力——但全球變暖的影響現在也成為了一種風險。
根據利尻漁業合作社執行董事山上達明的說法,利尻的刺海膽捕獲量與去年相比減少了一半,這一趨勢他已觀察到幾年了。
“捕撈量下降導致價格飆升,”這位擁有40年行業經驗的資深人士表示,“我認為海溫上升是罪魁禍首……這是一種令人擔憂的情況。”
據山上達明介紹,利尻島特產的巴豐海膽(一種喜冷水的海膽)10公斤的最高價格已飆升至9萬日元——是兩年前約4萬日元的兩倍多。
水溫升高
日本水產研究教育機構高級研究員加賀美重保表示,近年來日本周邊水溫已上升約5攝氏度。
位於東京以北的東北地區已不再是主要三文魚產區,這一情況因暖流向北移動而進一步惡化。
根據加賀比的說法,過去20年間,鮭魚、魷魚和秋刀魚等熱門冷水魚類的產量急劇下降,而每公斤價格則上漲了近五倍。
魚類和海鮮在食品籃子中所占比例相對較小,不到10%,對整體通脹的貢獻僅約為0.1個百分點。
然而,這表明氣候變化的經濟影響已不再僅僅是理論上的,穆迪分析公司日本及新興市場經濟主管斯特凡·安格裏克表示。
“極端天氣事件和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是導致我們預計未來通脹率將結構性高於過去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說。
根據上周發佈的政府數據,日本7月食品價格同比上漲7.6%,較6月的7.2%有所加速。受溫暖天氣影響的大米仍是食品通脹的主要推手。
日本央行(BOJ)通常因其波動性而將其排除在測量範圍之外的新鮮食品——上月上漲3.3%,高於6月的1.6%。魚類和海鮮通脹近期有所緩解,從3.9%降至2.5%。
研究機構帝國數據銀行週一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東京的熱浪影響了家庭對海鮮的消費,因氣溫上升導致捕撈量減少,價格上漲。
“我們來築地市場是為了品嘗各種美食,但海膽蓋飯和海鮮蓋飯對我們來說太貴了,”35歲的遊客淺見桃子在東京著名的築地海鮮市場說道。“所以我們只能選擇街頭小吃,比如蒙雅可樂餅和玉子燒。”
儘管日元走弱是食品通脹的主要推手(因日本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利率差距仍較大),但氣候變化也已進入央行關注範圍。
日本央行理事田村直樹今年6月表示,自2022年初以來,包括海鮮在內的生鮮食品價格漲幅遠超整體物價水準。
儘管勞動力短缺和公用事業等成本上漲是主要原因,但田村指出“氣候變化導致的異常天氣”也產生了影響,並補充稱生鮮食品及其他食品價格上漲對家庭支出造成負面影響。
“與其他國家相比,日本的通脹水準仍相對溫和,但已足以影響民眾的錢包,主要是因為工資增長未能跟上物價上漲步伐,”歐亞集團諮詢公司董事大衛·博林表示。“這種轉變對固定收入的老年人來說尤為艱難。”
日本計畫到2030財年將整體食品自給率(以生產價值為基礎)提升至69%,較目前的約60%有所提高——但加賀美指出,這一目標可能因氣候壓力而變得複雜。
“即使我們竭盡全力(通過可再生能源減少排放),到2100年氣溫仍將上升約1至1.5攝氏度,”他指出,應規範捕撈產卵魚類和幼魚的數量和時間。
“過去7至8年間,沙丁魚數量有所增長,我們應儘量多食用沙丁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