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Laurie Chen 報導 在辦公室門口安裝機場掃描器,在午夜進行大規模排練時關閉道路,禁止無人機,同時在所有立交橋上全天候派駐警衛:北京為9月3日舉行的70分鐘閱兵式使城市狂熱起來。
勝利日閱兵標誌著日本正式投降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將體現中國在西方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與美國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以及與鄰國的領土爭端中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
此次精心編排的閱兵式是中國近年來規模最大的閱兵式之一,將展示戰鬥機、導彈防禦系統和高超音速武器等尖端裝備——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期推動現代化進程的成果。
當天,習近平主席將與包括主賓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內的多位外國政要一同,在天安門廣場檢閱數萬名官兵。
預計大多數西方領導人將避開閱兵式,這將成為中國、俄羅斯以及全球南方國家之間外交團結的重要展示。
在閱兵式之前,北京還發起了一場宣傳活動,強調對二戰歷史的正確認識,即中國和蘇維埃俄國在亞洲和歐洲戰場打擊法西斯勢力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美利堅大學副教授、中蘇歷史專家約瑟夫·托裏吉安(Joseph Torigian)表示:”俄羅斯和中國可以為自己的歷史感到自豪,西方對其歷史的玷污企圖……必將失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普京和習近平所追求的文明議程的奠基時刻,兩位領導人都相信,他們正在推動百年未遇的變革。”
《人民日報》本周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 “被某些人選擇性地忽視和低估”,並補充說共產黨的戰時努力遭到 “蓄意貶低和詆毀”。
文章寫道:”無視鐵一般的歷史事實,無視在戰爭中喪生的數千萬無辜生命,……一再否認甚至美化侵略歷史,是無恥的背叛。”
中國學術界再次努力改寫他們認為是主流的、以西方為中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敘事,並主張戰爭實際上始於1931年日本侵華戰爭。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表示:”中國和俄羅斯是戰爭中最大的勝利國,同時也是損失最大的國家。”
“中國的抗戰在消耗日本軍事資源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為軸心國的失敗奠定了基礎”。
宣傳工作
據估計,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的傷亡人數在 2 000 萬至 3 500 萬之間。中國稱有超過 3500 萬人死亡,其中包括在 1937 年南京大屠殺期間被日軍殺害的 30 萬人。
戰後的盟軍法庭認為,南京的死亡人數約為這一數字的一半。一些歷史學家估計,死亡人數超過 20 萬。
最近的中國大片《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出現了大屠殺的場景,自 7 月下旬以來,該片的國內票房收入已超過 26 億元人民幣(3.62 億美元)。影片改編自一位中國攝影學徒在南京秘密收集日軍戰爭罪證照片的真實故事。
另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是共產黨對抗日的貢獻程度。歷史學家普遍認為,中國的共和政府與日本進行了最直接的交戰,而共產黨遊擊隊則對日本的補給線進行了突襲。
在北京郊區一座專門紀念中國抗戰的博物館裏,陳列品上寫著共產黨軍隊 “殲滅了大量日軍”,而把所有提到共和國軍隊的地方都塗成了 “中國軍隊”。
外交官們說,普京對烏克蘭的入侵仍在繼續,一些國家的政府面臨著艱難的抉擇,既要適當承認中國的巨大戰爭犧牲,又要使普京的存在合法化。
兩名外交官告訴記者,大多數歐盟國家的大使都不會出席閱兵式,西方國家要求派工作級別外交代表參加閱兵式的請求迄今也遭到拒絕。當天還計畫舉行國宴和晚間文藝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