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CN ZH-CN en EN
English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SKY ECONOMY NEWS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您當前的位置 : 旅遊 > 文章内容 返回
頤和園是人類的景觀,也是鳥的家園
发布:2025-08-04

頤和園北宮門外,一群人齊刷刷抬起頭。有人拿起脖子上掛著的雙筒望遠鏡,有人端起拎在手裏的長焦鏡頭……在眾人注視中,一只三寶鳥從頭頂的天空掠過。

這是7月上旬的一個清晨,中國觀鳥會組織的城市綠島觀鳥行來到頤和園。燕山懷抱中的頤和園,有著五環內最大的開闊水面。玉泉山-萬壽山-昆明湖構成的燕山向華北平原過渡的天然階梯,使園內形成了“山前暖區”小氣候,為鳥類提供了棲息之所。

時間長河中,頤和園一直都是鳥類喜愛的家園。清代,《乾隆禦制詩》中就記載了清漪園(頤和園的原名)中的鳥。比如,湖面上飛翔的野鴨、大雁、鷺等水禽,山林中飛翔的黃鸝、喜鵲等鳥類。在頤和園昆明湖畔的長廊中,依然保留著大量與鳥類有關的彩繪。

如今,頤和園裏有記錄的野生鳥類多達147種。在多方共同努力呵護下,頤和園已經成為諸多鳥類青睞的棲息地。每天,從北京甚至全國各地而來的遊客們,與鳥類共同徜徉在這片曾經的皇家園林。

“我們的工作好不好,鳥類有自己的答案”

頤和園園藝古樹中心正高級工程師王爽,參加工作之後給自己找了個新專案——養蟲子。

這看似不務正業的舉動,參與者還不少。採訪中,幾位在頤和園從事園藝工作的女士互相指指對方,都曾參與其中。

甚至,每年春末,她們還會為一種小飛蟲——搖蚊專門立展板,還要製作模型、短視頻等,拿著3D列印的搖蚊模型去給遊客講解。原來,每年此時,頤和園水域附近搖蚊極為密集,不少遊客都很擔心。但事實上,搖蚊幼蟲吞食水中藻類,自身則是魚的食物,而魚又是水鳥的食物,這條食物鏈成就著昆明湖的生態平衡。

不過,對植物病理學博士王爽來說,養蟲子不是為了好玩。她對記者解釋,頤和園多年來一直希望找到無農藥防治方式,而研究就是實現目標的重要步驟。

王爽介紹,頤和園從2008年起逐步減少農藥使用,如今已經實現團城湖水源地區域零農藥目標。基本思路是,從本體環境中分離篩選出有益生物,代替農藥去防治害蟲,通過生物防治手段針對性地控制病蟲害。

頤和園園林綠化工程師張傳輝告訴記者,養蟲子時要去觀察蟲子的出生、羽化成蟲等節點過程,瞭解蟲子的一生和世代迴圈的方式,去發現捕食它或寄生於它的生物天敵。
其中很重要的天敵,就是鳥類。

張傳輝發來一份《頤和園野生鳥類生態監測報告》。其中明確指出,通過對鳥類食性的調查,發現頤和園具有完備的植物—昆蟲—鳥類生態系統。具體來說,在頤和園記錄到的15目43科147種鳥類裏,其中,肉食性鳥類有45種、蟲食性鳥類有43種、雜食性鳥類有42種。

報告中說,“無論鳥類的食性是什麼,它們都直接或間接地從植物獲取能量”。於是,在頤和園裏,一群本職工作是研究植物、從事園藝綠化的人,研究起了蟲子和鳥。與她們希望滅掉的蟲子不同,對鳥類的世界,頤和園很多工作人員一鑽進去,就會“入坑”。

頤和園,則讓這個愛好實現起來十分簡單。

在北京已經發現的527種野生鳥類中,頤和園可以找到其中近1/3。這片曾經的皇家園林裏,春有林鳥,冬有雁鴨。在日升日落、花開花落之外,鳥類成為不可或缺的風景。窗外,麻雀、喜鵲、灰喜鵲、珠頸斑鳩、白頭鵯、灰椋鳥等不時掠過,成為古建與園林中的一抹自然亮色。

觀鳥世界的大門就此推開。大家從愛啄古樹的鳥、刨螻蛄的戴勝、以魚為生的蒼鷺,逐漸關注到相貌奇特的白骨頂,關注到冬天西門附近“煮餃子一般”的鴛鴦和綠頭鴨,關注到每年冬天到來的普通秋沙鴨、斑頭秋沙鴨,關注到最遠遷徙到非洲的北京雨燕……

同樣讓大家感到欣喜的,是鳥類在不期然間成為他們工作的“監督員”,從植保到園藝皆是如此。“我們的工作好不好,鳥類有自己的答案。”

從“查戶口”到“記習性”,對鳥的愛停不下來

一張清晰優美的鳥類“肖像照”,是許多觀鳥人“入坑”的起點。

站在頤和園綺望軒遺址附近的一片空地上,中國觀鳥會城市綠島觀鳥行專案的領隊志願者魯萍給記者展示自己剛拍到的金翅雀的照片。“它飛起來時,羽色華麗,張開的翅膀上好像鑲著一條寬寬的金黃色帶子,很好看。”

她介紹自己觀鳥愛好的由來。最早,是陪孩子參加一門戶外觀鳥的興趣課程,後來孩子上中學時間緊,她就自己接著看。同行的友人調侃,“沒給孩子培養出愛好,給自己培養出來了”。

觀鳥改變了她的生活方式。如今她隨身攜帶著一個小望遠鏡,走路散步時聽到鳥的叫聲,都會停下來觀察一下,“一看到鳥就很開心,觀鳥對我來說是非常減壓的一個愛好”。時間一長,有關鳥類的知識不斷累積,她對鳥類的興趣也日漸滋長。

不過,與大部分愛好者有所不同,頤和園裏的工作人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把目光與鏡頭對準這片園林。

此前,在頤和園進行的生態監測專案中,張傳輝參加了鳥類部分。專案過程中,前前後後有數十位志願者參與,監測方式是在全園設置調查樣線,使用8—10倍雙筒望遠鏡和20—60倍單筒望遠鏡,每月進行2次觀測,觀測時間在早晨七點半至十一點半。

據統計,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志願者們在頤和園共進行了148次鳥類調查。

調查顯示,在頤和園記錄到的147種野生鳥類中,雀形目鳥類種類最多,共24科62種。優勢鳥種為麻雀和灰喜鵲,常見種由多至少依次是普通雨燕、普通秋沙鴨、燕雀、綠頭鴨、喜鵲、家燕、鴛鴦、蒼鷺、白骨頂、白頭鵯。

在完成對頤和園鳥類的“查戶口”工作後,張傳輝發現,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來。儘管調查已經結束並形成報告,但她沒有就此收工,而是將習慣堅持到了現在。

這是一段充滿趣味的旅程。日積月累,她和同事們對鳥類習性越來越瞭解。他們記錄下的許多鳥類習性,與人們的常識或者印象相去甚遠。

比如,一想到鴛鴦,人們總是想到它們水中遊弋的身姿。但頤和園工作人員發現,鴛鴦平時棲息時喜歡選擇樹枝而非水中,到了繁殖季節更是喜歡選擇水邊的樹洞作巢穴,“是一種典型的樹棲鳥類”。

再如,張傳輝發現,有件“怪事”年年都會發生——到了繁殖季節,大杜鵑會把自己的卵偷偷放到東方大葦鶯的巢裏。“它的卵剛好會比東方大葦鶯的早孵化幾天,大杜鵑幼鳥一出生就把其他的卵都拱出去,讓東方大葦鶯專注地喂自己。”

這看似過分的行為,其實是大自然中再正常不過的現象。閑下來時,頤和園的工作人員會討論起,多年來這裏的東方大葦鶯數量一直十分穩定,“說明它們的基礎數量足夠大,並且絕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在撫育自己的寶寶”。

又如,到了冬天,工作人員經常需要營救粘在冰面上的小黑天鵝。按理說,鳥類多在春天繁育,為什麼冬天會有小黑天鵝?他們發現,黑天鵝本是南半球的生物,主要分佈在澳大利亞,來到了北半球,還受曾經的繁殖節律影響。於是,頤和園裏的黑天鵝一年要繁殖兩茬,秋天那茬就不得不以瘦弱的身體面對冬天。

原生態環境,帶來更多驚喜

無論人類有多少愛鳥舉措,對鳥類來說,最需要的也許只是原生態的環境。

這一點在頤和園也得到驗證。採訪過程中,不少長期的頤和園鳥類觀察者都提到,此前遊客量少或者閉園時,能明顯感覺到鳥類活動範圍擴大,不但在大樹、灌木、野草中常見其身影,甚至可以在湖邊、長廊中看到閒庭信步的鳥。

當然,作為全國知名景區,頤和園幾乎不可能實現完全原生態化,但在占地300.8公頃的園子裏,依然有一處“野性”十足的區域。

頤和園團城湖,是南水北調工程中線的終點。因為是一級水源保護區,從2003年起,這裏就被封閉起來。位於湖中心的治鏡閣島,逐漸成了鳥類的天堂,尤其是水鳥的棲息地。湖中的倒伏枯木、水草和枯枝落葉,就成了水鳥築巢的小環境和巢材。

自古以來,水域都是頤和園吸引鳥類的重要原因。1750年,乾隆下令修園,將甕山泊深挖擴建,形成昆明湖。如今,頤和園坐擁約220公頃的水域、繁茂而層次豐富的山地森林,是北京市重要的生態涵養區。

水鳥豐富,已經成為頤和園的特色。報告顯示:“比較五家公園(北京動物園、天壇公園、國家植物園(北園)、玉淵潭公園和頤和園)的鳥類調查結果,頤和園特有鳥種19種,全部為鵜形目、雁形目和鸻形目的水鳥,可見頤和園水系是北京城區重要且獨一無二的鳥類越冬棲息地。”

每年到了特定季節,鳥類愛好者就對這裏有了格外的期待。比如,春秋兩季,很多人在這裏等著看大天鵝、小天鵝等在水面起起落落。

相對“野”的頤和園,總能給人帶來驚喜。

“我們一般覺得,整齊等於漂亮。但是如果更深入地瞭解,更深入地走到自然中,會發現可能看著比較雜亂無章的荒野地具有另外一種美——更高的生物多樣性。”中國觀鳥會志願者白濤告訴記者。

白濤分享了一個例子。有一年城市綠島觀鳥行活動中,他們在團城湖記錄到了長尾鴨。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冬候鳥,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北極凍原上的水塘和小型湖泊中,非繁殖季節主要棲息在沿海水域、海島和海灣,偶爾才會出現在內陸河湖中。

不像鴛鴦、綠頭鴨等不避人,好多遷徙過境的鳥類對人類活動很敏感。在他看來,頤和園水面大而開闊,尤其是安靜的團城湖,更成為水鳥們願意停留的地方。“如果有遊船,它可能就不選擇在這休息了,因為反復的起降對它們來說是非常大的消耗。”

這不代表著,作為景區管理者的人類無事可做。

恰恰是鳥類對野化的要求,讓人們需要格外關注一些事情。報告中明確提出一些改善建議,比如,保留樹木果實,避免“一刀切”清雜和打草,保證水生植物數量和科學割除蘆葦,控制萬壽山野貓數量,改進團城湖湖面清理工作等等。

既考慮動物保護,又照顧公眾需求

一種叫白骨頂的鳥,給了頤和園裏愛鳥的人們不少信心。

說起它,大家笑起來,七嘴八舌地描述著“它有多醜”——全身黑,眼睛紅,額頭上有塊白色額斑,腳底生有掌狀趾。當然,也有人表達著不同的意見,“人家只是長出了自己的風格”。
人們對白骨頂的關心溢於言表,是因為此前這種鳥一度因為種種原因變得少見,如今卻成了頤和園裏的“常見居民”,數量急劇增加。

在生態環境中,頤和園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受北京甚至更大範圍的環境影響。

在中國觀鳥會會長關雪燕看來,一方面是環境在變好,另一方面其實是關注鳥的人在變多。“真正的進步是大眾開始關注鳥類,無論是頤和園的鳥類調查,還是對鳥類的日常保護,我們看到普通民眾越來越多參與其中。”

頤和園做對了什麼?“既讓人們關注了鳥,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號召人們參與保護。”關雪燕認為,頤和園裏能發現多少種稀有鳥類沒那麼重要,因為本來就有很強的偶然性,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在日常開展對鳥類的保護與宣傳。

保護方面,關雪燕覺得,頤和園有個很鮮明的特點:以疏為主。比如,在有些珍稀鳥類出現的季節,有些人選擇租遊船靠近它們去拍照,頤和園管理方沒有阻攔人們租船,但在行船線路上不允許靠近相關區域。“既優先考慮了動物保護,又照顧了公眾需求。”

還有個例子給不少受訪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團城湖畔,高高立起、非常細密的綠色柵欄上,開了幾個高低不等的孔,上面寫著“候鳥觀賞窗口”。多年封閉、與人隔絕之後,這裏野生鳥類極為密集。為了科學觀察,也為了讓鳥類愛好者們滿足一些觀鳥的樂趣,頤和園設置了這幾個窗口,大多是成年人高度,也有適合小朋友的高度。從這裏探出去的望遠鏡與相機鏡頭,滿足了無數人的好奇心。

宣傳同樣重要。如今,頤和園一年接待遊客可以多達2000餘萬人次。協調公眾需求與動物保護,成為頤和園日常管理中的重要課題。

頤和園管理處宣教科科長馬昉跟記者分享,這些年她在頤和園裏,跟著專家們從零開始學植物保護,學認鳥觀鳥。從興趣出發,她和同事們在科普層面發現了不少與老百姓生活契合度很高的話題,找到了很多讓大家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

2024年,頤和園共做了96場科普活動,其中相當一部分都與鳥類保護有關。從頤和園開始的科普工作,有些甚至走上了全國科普講解大賽的舞臺並獲獎。

可以科普的話題層出不窮。今年夏天,馬昉張羅著與人大附小的學生共同拍攝了以北京雨燕為主題的MV,孩子們認真完成了錄音與拍攝。“頤和園廓如亭是北京雨燕環志工作的固定地點,很有必要讓遊客們好好瞭解這個以北京命名的鳥。”

“大家看我們不少視頻很精美,問花了多少錢,我的答案是‘零成本’,每個人都不求回報。”馬昉說。“我們喜歡做這些事,頤和園裏的人真的熱愛鳥類。”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上一篇:中歐班列中通道累計通行量突破20000列
下一篇:世界首臺!西藏首座百萬級水電專案最新進展來了
相關推荐
  • 展非遺新風!200餘件(組)花絲鑲嵌作品亮相太廟藝術館
    链接阅读
  • 四大石窟、五個佛像窖藏地文物首聚蘭州
    链接阅读
  • 哈爾濱公益性民間博物館:守護城市多元文化基因
    链接阅读
  • 多地推介秋季旅遊產品——“您有一份秋遊攻略待查收”
    链接阅读
  • 文旅燃情 共用美好
    链接阅读
  • 來那達慕,感受草原豪情
    链接阅读
  • 從入境遊到入境購:“帶著空箱來中國”的外國遊客多起來了
    链接阅读
  • “奚韻國粹耀燕趙”演出活動舉行
    链接阅读

歡迎瀏覽閱讀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

投稿郵件:
news@skyeconomymedia.com

特朗普治下美國民主倒退助長全球獨裁者氣焰

2025-09-11

歐洲企業因經濟放緩而裁員

法國總統馬克龍任命忠實支持者勒科努為新總理

2025-09-10

危機頻發的法國深陷債務泥潭

2025-09-09

蘋果秋季發佈會前瞻:“史上最薄”iPhone亮相,Pro系列或漲價

貝森特稱經濟壓力可能迫使俄羅斯坐到談判桌前

2025-09-08

關於我們

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是一家專注於提供英中兩國最新資訊的新聞媒體,作為英中新聞分享的領導者,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全球化、多元化的新聞環境,旨在搭建東西方文化橋樑,連接同一星空下的每一處角落。

聯絡我們

編 輯 部:KINGTON UNITED KINGDOM HR5 3DJ
電子郵箱:skyeconomyandmediagroup@gmail.com

總编寄语

穿越天際,照亮世界,星空新聞,不負每一份關注。
友情:英國駐中國大使館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 新華網 中國日報 鳳凰網 中國僑網 歐洲時報 俄羅斯龍報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2023 SE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