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海生物資源豐富多樣,哪些海域具備發展漁業養殖的條件,哪些海域現階段依然要以生態保護為先?隨著中國首批《海洋數據開放共用目錄》和首個國家海洋大數據服務平臺(海洋雲)正式對外發佈,上述關於海洋生態功能分區的疑問能夠得到輕鬆解答。
海洋深不可測,但數據會說話。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過程中,海洋數據的開放共用是增強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支撐自然資源精准治理、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保障。
以海洋生態功能分區為例,通過海洋數據開放共用製作多類型技術產品,對海水水溫、鹽度、酸鹼度、海流、營養鹽、海洋生物要素等各類數據進行採集分析,得出各區生物環境狀況與演變趨勢,能夠為海洋漁業、海洋養殖、海上風電等產業發展提供從政策到技術的全面指導。
當前,海洋數位化轉型加速推進,推動海洋數據開放共用是更好啟動海洋數據要素潛能的內在需要。此前,中國國內不乏相關涉海數據平臺,但在實現有序有效開放共用上仍有較大空間。
總體來看,過去主要有一些短板制約海洋數據要素潛力釋放。一是數據共用的供給保障合力不足。目前上線的海洋數據平臺不僅數據共用管道和內容相對分散,也存在標準不統一、品質參差不齊的現象,導致數據的可靠性和權威性無法得到保障。二是應用場景不夠豐富,多數平臺發佈的海洋數據往往是因科研任務產生,無法與實際需要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
當前,海洋數據安全愈加重要,更需打造全流程安全體系。一方面,對數據本身的分類分級要進一步完善,尤其隨著數據流通交易不斷深化,要有序引導海洋數據實現市場化配置;另一方面,要彌補技術空白,加強對海洋數據的安全防護。
進一步釋放海洋數據要素潛能,需迫切提升海洋數據的先進安全合規集成與高效共用服務能力。本次發佈的《海洋數據開放共用目錄》首次整合集成了中國海洋觀測調查數據、自主研發海洋資訊產品和全球海洋環境融合數據產品,內容包括海洋七大學科83類要素;中國國內來源數據時間範圍從1942年至今,國際數據從1662年至今;空間覆蓋中國近岸近海、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全球海域。
憑藉數據類型豐富、時空範圍廣、時效性強、成譜系化等特點,《海洋數據開放共用目錄》所有數據均經過精細化處理和深加工,更新頻率最高達到分鐘級,涵蓋標準數據集、整合數據集和統計分析、實況分析、再分析產品,以及圖集圖件和專題報告等多層級,可以面向海洋經濟發展、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教育和科學研究等領域,為涉海部委、沿海地方、科研院校、涉海企業和社會公眾開展服務。
作為國家級海洋數據和資訊產品線上服務平臺,海洋雲實現了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數據線上彙聚、涉海部門海洋資訊互聯互通、公益數據產品集成服務、國際海洋資訊資料交換合作等功能的一站式整合。海洋雲將面向國家戰略、行業管理、經濟發展、教育科研、社會公眾和國際合作,提供海洋數據免費下載、依申請使用、線上計算分析和數據產品特色定制等服務。
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司長王華表示,《海洋數據開放共用目錄》發佈和海洋雲的上線運行,將為全社會提供科學權威的海洋數據服務,創新海洋資訊互聯互通、深度融合、智慧應用的新思路新模式。下一步,將進一步聚焦海洋數據要素保障新要求,完善海洋數據分類分級、海洋數據要素流通等規章制度與標準規範,加強安全沙箱、智能合約等新技術應用,動態更新海洋數據共用目錄和海洋雲系統功能,持續推動和加強海洋數據開放共用。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