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據上交所披露的資訊顯示,9月26日,北京鞍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鞍石生物”)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的申請已獲得受理,同時披露了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保薦機構為華泰聯合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此次IPO的融資金額為24.5億元。
招股書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以下稱“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均為主營業務收入,全部來源於萬比銳®(伯瑞替尼)的藥品銷售收入。
營業收入自2023年起從1295.8萬元快速增長至2024年的7165.62萬元,2025年一季度為6404.25萬元,以此來計算,2025年一季度的營收相當於2023年全年營收的近5倍。
目前公司淨利潤仍處於連年虧損的狀態。
報告期內,公司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分別為-1.64億元、-2.83億元、-4.79億元和-0.92億元。
不過在連年虧損的情況下,公司的研發費用在逐年升高。
報告期內,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45億元、1.84億元、3.27億元及7664.72萬元,研發費用率相對高於同行業可比公司的平均水準。
另外,公司的銷售費用也在逐年增加。
報告期內,公司的銷售費用分別為361.45萬元、4541.37萬元、1.02億元及3526.38萬元。其中,2023年、2024年,公司銷售費用率相對高於同行業可比公司的平均水準,主要由於公司萬比銳®(伯瑞替尼)產品處於商業化早期階段,銷售收入相對較少,但銷售人員增加及學術推廣使得公司銷售費用增加所致。
不過今年一季度,隨著公司銷售收入增加,規模效應逐步顯現,公司銷售費用率有所下降,處於同行業可比公司合理範圍內。
現金流方面,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分別為-1.66 億元、-2.94億元、-3.56億元、-0.74億元,持續為負。
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的貨幣資金餘額約5.29億元,在此次募集的資金中,19.5億元擬投向新藥研發,5億元用於補流。
報告期各期末,公司的商譽均為9.27億元,占各期末非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 99.29%、96.76%、93.81%及 93.19%。
北京鞍石生物的商譽源頭,始於其關聯方香港鞍石在2021年11月對北京浦潤奧的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根據企業會計準則,非同一控制下收購中,收購方需按 “付出對價的公允價值” 與 “被收購方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 的差額確認商譽。
儘管報告期內未計提減值,作為生物科技企業,北京浦潤奧的研發成果(如未上市藥物的臨床價值)、技術壁壘等無形資源的估值難度較高,若北京浦潤奧經營惡化或行業政策變動,將會直接影響商譽初始金額的合理性,也為後續商譽減值埋下潛在伏筆。
招股書資料顯示,鞍石生物專注於腫瘤等存在重要未滿足臨床需求的疾病領域,致力於通過高效率的自主研發提供高品質的創新抗腫瘤藥物。該公司是一家採用未盈利標準上市的創新藥企業,尚處於向綜合型創新藥企進行轉變的重要發展階段。
從公司產品來看,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公司僅有一款主要產品萬比銳®(伯瑞替尼)在國內獲批上市且尚處於商業化早期階段,一款產品處於新藥上市審評階段、兩款產品處於臨床研究階段,公司正在全球多地開展多項臨床研究試驗,包括四項III期臨床研究。
鞍石生物在招股書中強調,公司已上市產品的銷售收入尚不能覆蓋各項經營性支出,未來一定期間記憶體在無法盈利進而無法進行現金分紅的風險,可能對股東的投資收益產生不利影響。
股權結構來看,鞍石生物無控股股東。石和鵬為公司實際控制人,石和鵬直接及通過一致行動人鯤石聚利、鯤石合利合計控制公司23.81%股份的表決權。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書提到實際控制人承擔可恢復的股份回購義務風險。根據2025年8月簽署的補充協議,若本次上市申請被駁回、撤回或36個月內未完成上市,石和鵬需對相關股東履行股份回購義務。這一條款不僅加大實控人個人財務壓力,也為公司股權穩定性增添變數。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