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與CXO合作的中國出海資產背後都有藥明生物的身影。BD需要兩個公司接觸,買方通常會來調查賣方的數據,就會來查我們這邊的數據,我們可能比外界早兩三個月知道有出海交易。”
9月4日下午,藥明生物CEO陳智勝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創新藥出海的熱度還會持續。
今年以來,以對外授權為主的BD交易成為國產創新藥行情的關鍵因素。9月1日,國家藥監局副局長徐景和在2025年“全國藥品安全宣傳周”啟動儀式上表示,目前,我國生物醫藥市場規模躍居全球第二,2025年上半年創新藥對外授權總金額已接近660億美元。全球市場對中國創新藥的認可度正在不斷提升。
創新藥BD除了給研發藥企本身帶來直接的價值兌現,還帶動了醫藥行業的“送水人”CXO賽道。以藥明生物為例,此前發佈的2025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99.5億元,同比增長16.1%;實現淨利潤27.6億元,同比增長54.8%。同時,藥明生物將2025年全年收入指引從12%至15%上調為14%至16%。
陳智勝介紹,跨國大藥企收購本土創新藥專案後,並沒有找歐美CXO企業,反而在加大對藥明生物的投資。比如,一個創新藥專案,最初只考慮中國市場,“客戶給我們一千萬人民幣的合同訂單,但是到了美國市場以後,可能就變成了一千萬美元,甚至兩千萬美元,我們已經有好多這樣的例子”。另外,很多BD交易的雙方都是藥明生物的客戶,藥明生物對這類客戶也非常有把握,“基本100%都留在我們這裏。”對於公司來說,未來幾年的業績發展,這些是很重要的加速因素。
曾有業內聲音認為,BD出海是賣中國創新藥的“青苗”。對此,陳智勝認為,BD出海對中國企業是加分項。除了1%的頭部企業之外,當前,中國很少有企業有能力單獨在海外做某個產品。在這樣的背景下,這種產品的海外權益本身對於這家藥企來說沒有任何價值,如果有其他藥企願意真金白銀買下來,這是好事,最終可以反哺企業甚至行業的持續發展。此外,跨國藥企80%以上的管線都是買來的,“不買中國的,就買美國的,買歐洲的”,BD出海對中國藥企來說,是一個能力的證明。
“BD交易有一個比較微妙的點是,藥企是不是能熬到價格更高的時候賣。”陳智勝表示,由於各種原因,一家藥企可能在今年只能賣5000萬美元,兩年後可能賣2億美元,但問題是企業還能否支撐後續的研發投資來賺其中幾倍的價差。
在一項BD交易中,首付款以及潛在最高總金額最受外界關注。在影響BD交易金額的因素中,CMC(化學、生產、控制)就是一個關鍵方面。通俗理解,CMC就是確保藥物“穩定造出來,且造的都是好的”的一套體系。陳智勝表示,很多人以為分子好就能出海,但實際上出海有很多坑。細胞株構建、病毒清除、分析表徵和GMP生產是目前中國生物藥企出海CMC問題的主要痛點。藥明生物遇到的一個最極端的案例是,買方在引進專案後,細胞株轉到藥明生物平臺上重新開發和生產臨床試驗用樣品,相當於買方額外花了一年的時間解決CMC的問題。
“生物藥企業一定要以最高標準來做藥,現在在CMC上省小錢,將來可能就會虧大錢。”陳智勝補充道:“即使是初步驗證臨床效果好的藥物,如果缺乏強有力的CMC支持,也可能難以吸引授權合作夥伴。CMC造成的未知風險是前幾年創新藥出海交易金額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最近兩年創新藥出海交易的價格越來越高,也是因為這些潛在的未知風險越來越小。”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