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5年來,中國綠色產業迅猛發展,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的多個全球供應鏈中佔據領先地位。由於中國國內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市場已經變得飽和,中國企業加大尋找海外市場的力度,中國政府也在綠色“一帶一路”下加強對此類行動的支持。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在拓展海外綠色產業活動方面的部分競爭力在於相關開發合作商業模式。其中最常見的模式為“設計施工總承包(EPC)模式+融資”。西方國家通常很難提供完整的一攬子計畫。在特定綠色行業,許多(西方)國家缺乏完整的製造和建築價值鏈。
中國的許多綠色設備製造商都是建築能力有限的民營企業。因此,這些民營企業通常與頗具建設實力的國有企業合作以獲得更大的綠色專案。2019年正式投入運營的肯雅加裏薩50兆瓦光伏發電站就是採用這種模式,承建商為中國國有企業,設備提供商為中國民營企業,並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優惠融資,這是目前東非地區規模最大的並網光伏發電站。
然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傾向於接受投資而非貸款,這與中國目前的政策相一致:減少國有銀行海外貸款並讓企業承擔更多責任。與當地企業建立合資或聯合企業幫助中國企業打入當地可再生能源市場。中國與一些國家的良好關係,以及在當地建設傳統基礎設施的良好記錄,促進了此類合資企業和夥伴關係的建立。
中國正在推廣一種“礦電聯動發展”(MEND)模式。從本質上來說,這是為採礦設施及其周邊社區提供可再生能源。在辛巴威和南非開展業務的中國企業已經採用這種模式。該模式可以成為中國獲得自然資源和出口綠色產業的有力工具,尤其是當礦山位於當地電氣化率較低的偏遠地區時。
中國已經與14個發達國家簽署第三方市場合作協議,其中法國是尤其積極的合作夥伴。在某些情況下,西方公司與中國的第三方市場合作可能促進前者的在華業務,反之亦然。例如,法國阿爾斯通與中國水電集團簽訂合同,為在烏干達尼羅河上修建的發電廠提供渦輪發電機,隨後阿爾斯通水電擴大了在中國市場的業務。
在綠色轉型面臨政治或經濟障礙的國家,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合作可以帶來變革機會。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