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綜合 Laurie Chen 報導 週四中美會談結束後,當空軍一號從韓國釜山機場起飛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坐的紅旗N701專車正疾馳前往約50英里(80公里)外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
這一雙屏畫面映射出全球經濟領導權的轉移:美國總統特朗普結束24小時訪問返程,而中國領導人則投入這場被美國視為次要的多邊外交盛會。
這濃縮了亞太地區影響力角逐的格局轉變——該區域彙聚著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其關鍵供應鏈正遭受特朗普關稅政策衝擊。
多邊主義與“美國優先”之爭
當華盛頓高舉貿易壁壘與雙邊協議大旗時,北京正將自身定位為自由開放貿易的可靠捍衛者,而這一角色曾由美國主導數十年。
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開幕式上對與會領導人表示:“我們必須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以世貿組織為核心,增強多邊貿易體系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習近平呼籲與會領導人(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代表特朗普出席)“更新國際經貿規則以適應時代變化,更好地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合法權益”。
然而,鑒於中國在該地區強硬的防務姿態、製造業主導地位以及在貿易爭端中使用出口管制等手段的意願,許多亞洲國家對中國宣稱的支持持謹慎態度。
特朗普缺席亞太經合組織峰會,標誌著華盛頓對該機構參與度的重大逆轉。該組織由美澳兩國於1989年共同創立,是美國冷戰後通過貿易聯結區域經濟願景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位美國領導人以“解放日”關稅令全球市場震驚,迫使多數經濟體陷入艱難的雙邊談判,對它們的產品加征關稅,並強迫它們承諾數百億美元的投資。
在論壇上,美國APEC高級官員凱西·梅斯稱美國在此次活動中的存在感“非常強勁有力”,並補充說日程安排“未能完美配合,導致特朗普總統無法出席所有活動”。
結束亞洲之行返回華盛頓數小時後,特朗普與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共同主持了白宮年度萬聖節派對。
面對特朗普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中國正通過外交手段及開拓更關鍵市場來尋求機遇——尤其在經濟增長放緩、西方指責其通過廉價出口助推全球產能過剩的背景下。
重構貿易體系遠非戰術性舉措,而是中國的長期戰略。即將出臺的五年經濟規劃明確提出要“維護多邊貿易體系,促進更廣泛的國際經濟流動”。
除政策表態外,中國更付諸行動。上周訪馬期間,中國總理李強出席吉隆玻東盟峰會,並簽署升級版中東盟自貿協定。
正如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所呈現的景象,中美間的反差在此刻尤為鮮明。特朗普在東盟論壇進行的六小時密集會晤雖達成四項貿易協議,但均未降低美國貿易壁壘,部分協議甚至包含新威脅條款。
協議規定,若某國深化與“危及美國核心利益”國家的合作,將面臨更多關稅措施——專家指出此舉意在針對中國。
斯汀森中心東亞專案聯合主任孫雲指出:“升級版中東盟自貿協定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的主導地位。”
“相比之下,美國與各國簽署的雙邊貿易協定更具局限性,範圍也更為有限。”
自由貿易的代價
儘管亞太經合組織峰會預計不會出現政策突破,但分析人士指出,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以及李克強出席東盟峰會,都釋放出中國致力於與區域國家建立關係的強烈信號。
孫氏指出,相較於中國始終如一的參與態度,美國“難免顯得有選擇性且附加條件”。
習近平將於週五分別會見加拿大總理馬克·卡尼和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鑒於高市早苗的強硬保守傾向以及中加持續的貿易爭端,這兩場會晤預計都將充滿挑戰。
但該地區國家也對中國經濟主導地位、其將貿易壁壘作為武器的意願,以及其出口導向型模式導致廉價商品氾濫引發去工業化擔憂保持警惕。
中國本月宣佈將大幅收緊稀土出口限制,包括境外出口,給本已脆弱的全球供應鏈帶來衝擊波。
日本外務省發言人北村俊弘在東盟會議間隙表示:“中國實力強大,是經濟大國,他們試圖利用美國關稅問題,佯裝成自由貿易體系的守護者或捍衛者。”
“但對日本而言,事實並非如此。正如我所言,以稀土問題為例,他們試圖利用自身資源將政治立場強加於人。因此我們不認為他們是自由貿易體系的捍衛者。”
中國全球南方專案專家埃裏克·奧蘭德補充道,中國的戰略是“通過擴大貿易、基礎設施建設及供應鏈物流,將該地區與中國的經濟深度綁定,直至各國完全無法擺脫對中國經濟參與的依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