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泰國旗艦店在開業8個月內,月銷售額已經超過百萬元人民幣。”
近日,小米東南亞區域總經理唐力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透露,今年小米計畫在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市場新增100多家門店。截至二季度,海外小米之家總數已達約200家,未來五年目標是建設1萬家海外門店。
國產品牌加速出海已經成為科技行業的主旋律。小米在東南亞市場近期表現頗為出色,根據Canalys數據,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在東南亞地區排名上升至第一,市占率同比提升1.6%至18.9%。
外界比較好奇的是,小米在國內市場的行銷很大程度和CEO雷軍的IP進行綁定,面對不熟悉雷軍的海外消費市場,小米在出海時是否遇到挑戰,對於出海面臨的競爭,小米有哪些計畫和方法論?
推動大家電加速進入東南亞和歐洲市場
東南亞手機市場競爭頗為激烈,vivo、OPPO和傳音等國產品牌早在多年前就已有深入佈局。
談到在東南亞銷售業績的提升,唐力將其歸因於小米在業務管道上更加全面和貫通:“內部協同和流程能力相比兩三年前有較大提升。”據瞭解,小米在東南亞籌備新零售業務始於去年年初,年底才開出首家門店,核心原因在於要提前搭建適配本地的數位化基建體系。
國產家電品牌已成為海外消費的重要拉動引擎。澎湃新聞記者瞭解到,今年3月,小米15系列上市後,曼谷百麗宮店門店僅旗艦手機就貢獻超45%營業額。
在手機業務之外,小米正推動更多品類走向海外。2025年是小米大家電出海元年,上半年已完成空調在東南亞的出口,下半年計畫推進大家電進入歐洲市場,並將冰箱、洗衣機引入東南亞。
從產品定位來看,小米海外大家電以高端化為主。以泰國市場的空調產品為例,其售價1.45萬泰銖(約3200元人民幣),比國內同類型號高800元以上。今年3月以來,小米在東南亞推出的空調、冰箱、洗衣機三款大家電新品總銷量超1萬臺,泰國、馬來西亞市場均在開售首周完成全月銷售目標。
儘管進步明顯,但國產品牌在海外亦面臨不小挑戰,基礎設施短板制約相關生態產品的滲透。以汽車為例,泰國每年新車落地量約80萬臺,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僅10%,年銷量8-10萬臺。
唐力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海外本地基礎建設能力,尤其是充電樁方面,相比中國有較大差距,儘管小米總裁盧偉冰之前曾經宣佈,小米汽車將在2027年正式開啟出海,但目前仍只服務於國內市場。
在國內消費群體中以“性價比”著稱的小米,在海外市場的價格卻並不便宜。記者發現,小米某款手機泰國售價4萬泰銖(約8700元人民幣),國內京東平臺同系列產品售價僅為6999元,各類產品相比國內價格也高出不少。
小米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解釋,除產品軟硬體版本差異外,當地人力成本、建築成本較高,疊加稅費、合規投入,導致海外產品價格高於國內,“我們在海外還是堅持性價比第一的原則。”
文化壁壘是最大挑戰
據小米最新披露的二季度財報顯示,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為455億元,毛利率為11.5%。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240萬臺,同比增長0.6%。
排名顯示,小米市占率在歐洲地區排名上升至第二,市占率同比提升3.4個百分點至23.4%;在中東和拉美排名位居第二,市占率分別為18.7%和19.6%;在非洲排名第三,市場份額同比提升2.7%至14.4%。
今年第二季度,在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的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前三,在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的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前五。
小米總裁盧偉冰表示,中國企業的出海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產品出海”,第二階段是“品牌出海”,第三階段是“模式出海”,小米目前正處於第三階段。
“文化的壁壘可能是最大的壁壘,比商業模式、銷服體系壁壘更深。”談到出海遇到的挑戰,唐力向澎湃新聞記者坦言。為此,小米將國內成熟的用戶運營模式本土化。據悉,每年4月,小米在全球開展米粉活動,並根據當地習俗調整。在伊斯蘭國家,活動會避開齋月白日,安排在夜晚進行,與當地消費者的飲食作息同步。此外,小米在東南亞還運營著本地米粉俱樂部,定期組織橙色跑等線下活動。
據唐力介紹,小米將全球市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成熟市場,包括中國、東南亞。在這個市場裏,堅持高端化戰略;第二類是剛剛獲得成績的歐洲市場。目前的策略是穩住市場份額;第三類是新興市場,包括拉美、非洲,需要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後續將在東南亞市場進一步發力。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