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韓國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後,美國政府又撤銷臺積電對旗下大陸主要晶片廠運送必要設備的授權。島內分析認為,此舉將打擊臺積電在大陸生產晶片的能力。
臺灣《中國時報》3日稱,美國官員近期通知臺積電,他們決定終止臺積電南京廠的“經驗證最終用戶”(VEU)身份,與先前美國撤銷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大陸工廠VEU資格的做法如出一轍。報導稱,臺積電南京廠主要負責成熟制程,包括16納米和28納米,主要用於汽車電子、物聯網、智能手機的主流晶片、消費性電子產品等。去年5月,臺積電宣佈獲得美國商務部的VEU授權,但9月2日證實接到美方通知,授權將在今年12月31日到期並撤銷。
臺積電錶示,正在評估撤銷豁免的情況,並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包括與美國政府溝通,確保南京廠營運不受影響。臺灣“經濟部”稱,韓國三星DRAM晶片約兩成產能在大陸,海力士約四成,而臺積電目前在大陸僅有南京廠涉及美方管制專案(16納米),僅占整體產能約3%,未來可能持續降低,“評估不影響臺灣整體產業競爭力”。不過有業內人士分析稱,臺積電去年全年稅後淨利達11732億元新台幣,南京廠占比約2.21%,看似不高,但該廠所有設備都已經攤銷完畢,且客戶訂單相對穩定,“對臺積電而言,除了與華盛頓溝通協調別無他法,而最差的情況就是賣廠撤出大陸”。
針對臺“經濟部”認為此舉對臺積電影響有限的說法,臺積電前資深工程師、臺北市議員曾獻瑩直言,不能只從短期產能比例來看,而必須從臺積電長期佈局與產業發展的戰略角度審視。大陸的晶片市場需求只會持續增長,“臺積電的全球佈局策略,未來恐怕將持續受到美國的限制,這才是對整體產業發展更深層的挑戰”。
臺灣《經濟日報》4日發表社論稱,以撤銷VEU授權方式限制臺積電、三星等企業在大陸境內成熟制程生產規模,表面是限制大陸獲取成熟制程產能,然而實際效果卻可能出乎意料。最終替大陸本土晶片廠創造更大市場空間,恐怕並不符合美國利益。文章舉出多個例子,論證“美國撤銷VEU不僅未能阻止中國大陸設備替代,反而成為加速本土化的催化劑”。社論稱,美國的戰略邏輯是試圖讓中國大陸在先進制程止步不前,但反而讓其本土產業在成熟制程上更快取得主導權,使其自給能力越來越完整。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