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綜合 Bruno Kelly 報導 在巴西亞馬遜雨林深處,科學家們建造了一臺“時間機器”,向雨林冠層注入二氧化碳,模擬未來大氣環境以評估該生物群落的適應能力——這一懸而未決的問題將在下月巴西主辦的聯合國COP30氣候峰會上展開討論。
在亞馬遜地區最大城市瑪瑙斯附近的亞馬遜FACE專案基地,六圈鋼塔矗立於叢林冠層之上,每圈環繞著50至70棵成熟樹木。
基線測試完成後,科學家將在其中三圈的樹木上施加模擬未來數十年氣候預測濃度的二氧化碳,其餘區域則作為對照樣本。
“我們試圖重現未來的大氣環境,”國家亞馬遜研究所協調員卡洛斯·克薩達表示。該機構正與坎皮納斯州立大學聯合主導這項實驗。
科學家指出,保護亞馬遜等熱帶雨林對遏制氣候變化最嚴重影響至關重要。11月10日至21日,政策制定者將在亞馬遜河流域與大西洋交匯處的貝倫市召開氣候會議,共同應對熱帶雨林如何適應全球變暖與大氣變化這一充滿不確定性的課題。
FACE實驗(全稱自由大氣二氧化碳富集實驗)將使奎薩達及其科研團隊得以研究高濃度二氧化碳對雨林巨樹及周邊植被的影響。該專案獲得巴西聯邦政府和英國的支持。
林業工程師古斯塔沃·卡瓦略指出,雖然FACE實驗已在全球多地開展——包括美國能源部對溫帶生物群落的測試——但亞馬遜FACE專案開闢了全新領域。
“這是熱帶地區首次在如此規模的天然森林中進行此類實驗,”卡瓦略在亞馬遜林冠的蔭蔽下說道。
卡瓦略介紹,基線測試期間,感測器每10分鐘記錄森林對環境變化的回應,揭示樹冠如何在雨季、風暴和日照條件下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與水蒸氣。後續實驗將營造高濃度二氧化碳的人工微氣候。
“若模型預測2050或2060年大氣中存在特定濃度的二氧化碳,我們將在實驗區將濃度提升至該水準,以探究森林的回應機制,”卡瓦略解釋道,“這片森林中的微型實驗區將讓我們得以親臨現場,預見未來的生態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