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市場,幾乎沒有第二次從零開始的機會。”10月30日,比亞迪亞太汽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劉學亮在接受澎湃新聞等媒體採訪時,如是形容中國汽車企業出海的步履艱辛。
他提到,從成立之初,比亞迪就將自己定位為一家全球企業。但即便已經深耕日本市場20年,比亞迪依舊保持著十足的敬畏和謙虛:不少中國車企在海外並不缺競爭能力,但缺乏的是一步一個腳印、可持續發展的態度。
面對日本這個外資品牌份額還不足一成、電動化滲透率僅約2%的市場,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汽車品牌正借力電動化的大勢來撕開一條突破口。
給“難啃”的日本市場適配本土定制車型
2025年10月29日,比亞迪亮相2025日本移動出行展(東京車展),全球首發為日本市場量身定制的K-EV BYD RACCO,並同步推出“純電+混動”雙線策略,正式引入其在日本市場的首款插電式混動車型海獅06DM-i。

比亞迪全球首發為日本市場定制的K-EV BYD RACCO
其中最新推出的K-EV BYD RACCO,是比亞迪針對日本市場的“特供”車型。這也意味著,比亞迪的產品正式進入了日本汽車市場廝殺最激烈的領域,直接與豐田、鈴木等日本老牌車企同台競技。
在日本,“國民神車”K-car車型幾乎可以占日本汽車市場的四成份額。K-car是日本獨有的微型汽車類別,這類車型嚴格遵循日本政府制定的規格標準,以車身小巧、方正外觀、經濟實用著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比亞迪依舊是東京車展上唯一以汽車品牌展商身份亮相的中國車企。在多數中國企業看來,日本市場依舊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自2022年7月進入日本乘用車市場以來,比亞迪已推出元PLUS、海豚、海豹、海獅07等多款純電車型,並計畫2027年前在日本形成7至8款純電及混動車型的佈局。目前,比亞迪在日本已建立66家銷售據點,管道網路正穩步拓展。
乘用車進入日本三年以來,比亞迪累計銷量超七千輛;今年9月,其銷量已攀升至802輛,再創新高,幾乎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其前三季度累計銷量也已超越2024年全年。
談及銷量數據,劉學亮談道,其實公司並未針對日本市場設定明確的銷量目標,七千多輛的總銷量放在中國市場上微不足道,但在日本,這代表了超七千名車主對中國汽車品牌的高度信任。
“明年有K-car和DM-i混動車型上市,比亞迪在日本的銷量有望繼續大幅提升。”他補充說。
本土化:放低姿態,“從零開始”
“日本消費者對本土汽車品牌的青睞,用一句話就可以總結,日本不對進口新車設置關稅。這就是日本對自己汽車品牌的自信。”劉學亮介紹。
比亞迪如何立足日本市場?劉學亮認為,一是比亞迪在日本深耕多年打下的良好基礎,二是比亞迪對待日本市場有著“從零開始”的決心。
日本是比亞迪最早設立海外分支機構的國家之一。20年前,比亞迪通過電池、光伏等業務踏足日本市場並在此紮根;2015年,比亞迪進入日本新能源商用車市場,憑藉純電動巴士產品,成為日本電動巴士品類市占率第一品牌,目前比亞迪新能源純電動巴士廣泛運營於北海道至沖繩的各地公交系統。

比亞迪商用車展臺
多年深耕,讓比亞迪對日本市場有了深度的瞭解,但要立足,這些還不夠。
“在日本,比亞迪對競爭談得不多,我們希望滿足消費者的真實需求,讓車主感受到我們的用心。”劉學亮認為。
在他看來,比亞迪是日本市場上少有的願意“從零開始做起”的外資車企。歐美汽車雖然品牌力很強,但“態度高傲”,對於日本這個國情特殊的市場,並不會放低姿態。
他舉例說,在日本市場上銷售的比亞迪海豚車型,要比在中國的車型低20MM,這是因為日本的大部分停車場層高都很矮;在比如比亞迪最新推出的K-car車型,採用了貫穿式的大燈,為的是在老齡化嚴重的偏遠地區,能大幅提升車輛可見度,進而保障司乘人員和其他交通參與者的安全。
而歐美車企幾乎不願為日本市場研發新車或更改設計,進入日本市場多年後,不少賓士、大眾等品牌依舊在銷售左舵車(日本為右舵駕駛)。
“中國市場成就了新能源汽車,也成就了比亞迪。”劉學亮強調,任何一家中國汽車品牌出海,都離不開本土市場的支持,是中國本土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優勢讓中國品牌練就了一身本領。
但在海外,品牌建設可謂是曠日持久的攻堅戰,他直言,“從零到一非常艱難。海外市場競爭雖然不及國內激烈,但是中國品牌要在海外走下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