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Forrest Crellin 報導 國際能源署週五表示,一波專案取消、成本壓力和政策不確定性已使低碳氫專案儲備減少,2030 年的預計發展規模縮減了近四分之一。
國際能源署在其《全球氫能評估報告》中稱,預計到 2030 年每年將生產約 3700 萬噸低碳燃料,低於此前預計的每年 4900 萬噸,原因是開發商擱置或推遲了相關計畫。
實際產出可能會更低,因為它補充道,並非所有宣佈的專案都能完工。
然而,報告稱,這意味著到 2030 年,已投入運營、正在建設或已做出最終投資決定的產能預計將從 2024 年的水準增長逾五倍,達到每年 400 多萬噸。
國際能源署表示,如果各國政府實施有效的需求創造政策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到那時還可能再增加 600 萬噸。
成本競爭力仍是主要障礙,因為近幾個月來天然氣價格下跌,擴大了化石能源制氫的優勢,而電解槽價格較高則給低碳專案帶來了壓力。
國際能源署預計,隨著技術成本的下降以及可再生能源增長強勁和出臺新法規的地區改善成本結構,到 2030 年成本差距將縮小。
中國是電解槽的主要開發者,占全球已安裝或處於最終投資決策階段的產能的 65%,以及全球電解槽製造產能的近 60%。低碳氫氣是通過電解產生的,該過程利用電力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而電力通常來自可再生能源。
其他地方的製造商因成本上升和需求增長緩慢而面臨財務壓力,而中國的企業也可能面臨未來挑戰,因為每年超過 20 吉瓦的現有製造產能超過了當前需求。
國際能源署對在中國境外安裝中國製造的電解槽進行的一項分析發現,一旦將運輸成本和關稅考慮在內,與來自其他生產商的產品相比,沒有顯著的成本優勢。
東南亞正逐漸成為重要的氫能源市場,到 2030 年,已宣佈的專案將實現每年約 43 萬噸的低排放氫氣產量,而目前這一數字約為 3000 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