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水準深刻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集中的創新格局,不僅彰顯了全球創新發展的不均衡態勢,也體現出不斷提升國家創新競爭力的重要性。
如今,創新成為大國競爭的主戰場,創新水準深刻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日發佈兩年一期的《2024年世界知識產權報告》顯示,創新成果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個大國。科技和生產能力排名前列的都是高收入國家或大型經濟體,在過去20年裏,美國、中國、德國等創新成果排名前8位的國家佔據了全球出口額的50%、科學出版物的60%和國際專利授予量的80%,這些國家成為全球創新舞臺上的實質性參與者。
如此集中的創新格局,不僅彰顯了全球創新發展的不均衡態勢,也體現出不斷提升國家創新競爭力的重要性。
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快速發展,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加快部署未來科技與未來產業,試圖搶佔先機,依靠創新促進發展並引領未來。中國的國家創新競爭力近年來顯著提升。報告顯示,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能力差距正在不斷縮小。在過去20年中,中國專利申請數量快速增加,技術能力專業化程度從16%躍升至94%。此外,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也顯示,中國排名第12位,是唯一排名接近前十的中等收入經濟體,並擁有24個全球百強科技集群,首次躍居全球第一。
全球創新成果高度集中的背後是扎實積累和長期投入。高收入國家或大型經濟體憑藉相應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基礎,有機會成為全球創新引擎;而大多數非大國、非高收入國家可用於創新投入的資源有限。以基礎研究為例,許多重要的創新成果都源自於基礎科學。基礎科學的重大突破可以催生新的技術解決方案,經產業化應用進而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青黴素和半導體的發現帶來了顛覆性的創新,這些創新首先分別促進了健康產業和電子資訊行業的直接經濟增長,隨後又帶動整個經濟快速發展。不過,基礎研究難度大、週期長,需要持續穩定的投入,才能產生重大原創成果。
報告同時指出,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在建設科技創新體系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國實現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在於將發展本地創新能力作為政策制定的重點。創新並非僅僅依靠科研人員的努力,還有賴於整體創新環境的改善,需要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