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Joey Roulette 報導 週二,SpaceX 公司的“星艦”火箭在太空中部署了首批模擬“星鏈”衛星,並在重返大氣層時測試了新型隔熱瓦,成功達成了此前因多次測試失敗而受阻的研發里程碑。
美國東部時間晚上 7 點 30 分左右(格林尼治標準時間 23 點 30 分),高達 403 英尺(123 米)的“星艦”系統在第十次試飛中從德克薩斯州南部的 SpaceX 星艦基地發射升空,三分鐘後,其高聳的“超重型”助推器將“星艦”上段送入數十英里高空的太空。
在飛行約 30 分鐘後,星際飛船在太空中巡航時,首次使用了類似“佩茲糖”(Pez)的衛星部署系統,釋放了 8 顆模擬的星鏈衛星,這是對代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未來主導發射業務的火箭的關鍵演示。
此次火箭發射的成功與否意義重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選中“星艦”號將把其首批宇航員送上月球表面,這將是自阿波羅計畫以來的首次。而馬斯克則認為,這款設計為完全可重複使用的“星艦”號是實現他將人類定期送往火星這一目標的核心所在。
在此次任務開始約一小時後,星際飛船在印度洋上空以超音速沖入地球大氣層,熾熱的高溫考驗了其多種六邊形隔熱瓦。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的太空公司正試圖打造一種在每次使用後幾乎無需翻新的外部隔熱罩。
返回地球的航天器在每次任務後通常都需要新的隔熱罩或進行維修,因為高速大氣摩擦會造成破壞性極大的侵蝕。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退役的太空梭上的隔熱瓦可以使用數十次,不過有些還是得更換。
馬斯克週一在 SpaceX 的直播中表示:“無論是飛船還是助推器,都還有成千上萬的工程難題有待解決,但或許最大的難題在於可重複使用的軌道隔熱罩。”
此次任務以在澳大利亞西海岸海面平穩的發動機引導垂直著陸而告終。
這艘 171 英尺高的“星艦”隨後傾倒,接著爆炸成一個巨大的火球,這一預料之中的結局很可能是由其飛行終止系統觸發的。
這次試飛表明,SpaceX 公司在歷經三次早期飛行和在德克薩斯州測試臺上發生的失敗後,其以試驗至失敗為策略的研發活動終於取得了長期期待的進展。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代理局長肖恩·杜菲對 SpaceX 在 X 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並表示:“第 10 次飛行的成功為‘星艦’載人著陸系統鋪平了道路,該系統將搭載美國宇航員在‘阿爾忒彌斯三號’任務中重返月球。”
阿耳忒彌斯 3 號任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阿耳忒彌斯計畫中首次使用“星艦”載人登月任務,原定於 2027 年進行,不過太空分析人士預計該日期將會推遲。
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下一代火箭能夠將人類送入深空之前,仍有一長串的開發任務清單需要完成,其中包括在太空中進行新型燃料補給演示以及在崎嶇的月球表面實現安全著陸。
馬斯克預計,今年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營收將達到約 155 億美元。該公司在星艦基地(Starbase)迅速製造出新的星艦原型。星艦基地是一個規模龐大且發展迅速的火箭工業綜合體。今年 5 月,當地選民將該地區設為一個自治市,其中許多選民是 SpaceX 的員工。
SpaceX 公司的星鏈衛星互聯網業務是其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該業務與星艦的成功息息相關。馬斯克計畫利用星艦將更大規模的星鏈衛星送入太空,而此前這些衛星都是由 SpaceX 的主力火箭“獵鷹 9 號”發射的。
週二的飛行中,星艦高達 232 英尺的超重型助推器通常會返回發射塔的巨型筷子狀捕獲臂著陸,但這次在將星艦送入太空後,卻瞄準了墨西哥灣水域進行著陸。此次水上著陸旨在展示一種備用的發動機著陸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