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Eduardo Baptista 報導 中國旨在吸引外國科技人才的新簽證計畫本周啟動,此舉被視為在中美地緣政治競爭中助力北京,因美國新的簽證政策促使潛在申請者紛紛尋找替代方案。
儘管中國並不缺乏技術嫺熟的本土工程師,但這一專案是北京方面為展現中國歡迎外國投資和人才的姿態而採取的舉措之一,因為美國加征關稅導致貿易緊張局勢加劇,給中國的經濟前景蒙上了陰影。
中國已採取一系列措施來促進外國投資和旅遊,向海外投資者開放更多領域,並對來自大多數歐洲國家、日本和韓國等國的公民提供免簽待遇。
愛荷華州的移民律師馬特·芒特爾 – 梅迪奇說:“這種象徵意義十分強大:美國在設置障礙,而中國卻在降低門檻。”他所指的是中國將於週三啟動的新簽證類別,名為 K 簽證。
“恰到好處”的時機
8 月宣佈的 K 簽證面向年輕的外國理工科畢業生,承諾允許其在沒有工作機會的情況下入境、居留和就業,這可能會吸引那些尋求除美國工作機會之外其他選擇的外國勞工。
本月早些時候,特朗普政府表示,將要求企業每年為 H-1B 工作簽證支付 10 萬美元,這種簽證被科技公司廣泛用於雇傭技術嫺熟的外國員工。
“美國在 H-1B 簽證問題上無疑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而此時中國的 K 類簽證恰逢其時,”地緣政治策略公司首席策略師邁克爾·費勒說道。
包括韓國、德國和新西蘭在內的其他國家也在放寬簽證規定以吸引技術移民。
移民專家表示,K 簽證的主要吸引力在於無需雇主擔保,而雇主擔保一直被視為申請 H-1B 簽證者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
H-1B 簽證需要雇主擔保,並且採用抽籤制度,每年僅有 85,000 個名額。新增的 10 萬美元費用可能會進一步讓首次申請者望而卻步。
四川大學的印度學生比卡什·卡利·達斯說:“對於尋求靈活、便捷簽證選擇的印度理工科專業人士來說,這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印度是去年 H-1B 簽證的最大受益國,獲批受益者占比高達 71%。
語言障礙與未解之謎
儘管 K 簽證前景看好,但其仍面臨障礙。中國政府的指導方針提及了模糊的“年齡、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要求。
此外,對於財政激勵、就業便利、永久居留權或家庭擔保等細節也未作說明。與美國不同,中國除極少數情況外,不向外國人提供公民身份。
對於有關 K 簽證的物流安排及背後策略的更多細節,中國國務院未回應置評請求。
語言是另一道障礙:大多數中國科技公司使用普通話運營,這限制了非漢語使用者的機會。
專家表示,新德里和北京之間的政治緊張局勢也可能成為限制中國願意接受的印度 K 類簽證申請人數量的一個因素。
費勒表示:“中國需要確保印度公民感到受歡迎,並且能夠在無需掌握普通話的情況下從事有意義的工作。”
K 簽證:適合誰?
中國的引才工作傳統上側重於在國外的中國出生的科學家和海外華人。
近期的舉措包括購房補貼和高達 500 萬元人民幣(約合 70.22 萬美元)的簽約獎金。這些措施吸引了身在美國的中國 STEM 領域人才回國,尤其是在華盛頓對中國關係愈發警惕的背景下。
四川大學的達斯表示:“中國針對印度科技人才的招聘力度在加大,但與旨在吸引中國 STEM 人才回國的那些規模更大、根基更穩、資金更足的舉措相比,仍顯溫和。”
一位最近收到一家矽谷科技公司工作邀請的中國理工科畢業生,對 K 簽證的前景也持懷疑態度。
“像中國這樣的亞洲國家並不依賴移民,而且中國地方政府有很多辦法吸引國內人才,”他說道,因隱私原因拒絕透露姓名。
美國有超過 5100 萬移民,占其人口的 15%,而中國僅有 100 萬外國人,不到其人口的 1%。
儘管中國不大可能大幅調整其移民政策以接納數百萬外國勞工,但分析人士表示,K 類簽證仍可能有助於北京在與華盛頓的地緣政治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費勒表示:“如果中國能夠吸引哪怕一小部分全球科技人才,它在前沿技術領域就會更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