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的快遞價格戰,迎來拐點。
8月20日,中通快遞(ZTO.N,2057.HK)公佈其2025年第二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業績。財報顯示,二季度實現營收118.32億元,同比增長10.3%;經營利潤為24.75億元,同比減少23%;經營利潤率為20.9%,去年同期為30%;淨利潤為19.65億元,同比減少24.8%;歸母淨利潤為19.38億元,同比下降25.8%;毛利率為24.9%,去年同期為33.8%,同比下降8.9個百分點。
上半年,中通快遞實現收入共計227.23億元,據計算同比增長9.85%;實現淨利潤40.04億元,據計算同比下降1.43%;實現歸母淨利潤39.32億元,據計算同比下降2.63%。
二季度核心快遞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1%,該增長是由於包裹量同比增長16.5%及包裹單價下降4.7%綜合所致,主要由於電子商務退件增加,來自直銷機構的直客業務收入增長149.7%。
中通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賴梅松表示,2025年二季度,儘管行業包裹結構持續向低單價的業務傾斜,中通仍進一步縮小了與行業平均增速的差距。其中散件業務量同比增幅超50%,為整體利潤率帶來了積極貢獻。
電話會上,賴梅松進一步表示,快遞行業輕小件占比擴大的趨勢依然明顯,越來越多的商家傾向於選擇更加經濟廉價的快遞服務,中通憑藉網路規模以及服務領先和穩定等形成了議價能力。在部分區域,尤其是價格競爭激烈的產糧區,業務量增長低於預期。但二季度散件業務量占比峰值突破8%,產品結構的優化緩解了增量補貼的壓力,為快遞核心業務分別帶來了單票收入0.17元和毛利0.02元的提升。
中通首席財務官顏惠萍指出,中通的核心快遞業務單票收入淨下降0.06元。這主要源於:增量激勵增加0.18元、單票平均重量下降影響0.05元,而KA客戶(超級大客戶)單價提升0.17元部分抵消了前述影響。得益於運營效能的顯著提升,單票運輸與分揀成本合計下降0.07元。
近期,“反內卷”政策信號不斷強化。
7月8日,國家郵政局黨組召開會議,強調要旗幟鮮明反對“內卷式”競爭,依法依規整治末端服務品質問題。7月29日,國家郵政局召開快遞企業座談會強調,積極推動解決“內卷式”競爭和農村地區領取快件違規收費等突出問題,維護好行業良好發展業態。
“今年上半年單票價格競爭非常慘烈,我們相信行業要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行業一定會理性看待價格問題,價格戰會傷害整個行業,是一種短期行為,我們對行業的穩定也充滿信心。”
8月4日起,廣東省快遞底價整體上調0.4元/票,單票均價漲至1.4元以上,按照有關部門要求,各家均不得低於1.4元成本價攬收,否則將遭受重罰。8月5日起,通達系(申通、圓通、中通、韻達)已開始向上調整價格。
談及如何看待本輪產糧區漲價,賴梅松在電話會上表示,自8月5日起,快遞行業價格有所調整,價格理性回歸,向良性方向發展,對公司整體利潤以及快遞員收入有正向影響,“行業競爭格局的演變已呈現出從規模數量導向轉向量質並舉的必然趨勢。從外力要素競爭升級為數字化、智能化、多元化,綜合物流產品和服務能力的競爭,將成為最終的行業態勢。”
賴梅松還指出,今年上半年壓力確實比較大,過去的行業價格戰,基本到旺季價格會回調。今年開年直至7月,快遞價格一直在往下走,“價格和成本脫鉤比較厲害”。8月反內卷以來,也看到取得一些效果,價格在回升明顯,低於成本價的情況行業監管部門也在努力扭轉,“未來,我判斷行業再競爭,也不太可能進入快遞一塊錢以內的時代,我們非常有信心價格趨穩。”
根據目前的市場和運營情況,中通下調此前年度包裹量指引。預計2025年的包裹量將介乎388億至401億件之間,同比增長14%至18%。此前預計今年包裹量指引為408億至422億件,同比增長20%至24%。
在AI佈局進展上,賴梅松在電話會上回應投資者稱,公司將深化人工智慧工具在全業務環節的應用,持續為客戶網點、中心及一線業務員降本增效。在中心層面,中通快遞建立模型,實現遠程管理與自動預警調控,該模型可以使得中心一線管理人員減少三分之一,錯分率下降60%;在末端規劃上,中通快遞將人工智慧應用於基站選址、方案制定、直送線路規劃等場景,賦能提升智能化規劃能力;在客服方面,中通快遞將智能客服嵌入商家售後管道,每天自動處理超過200萬售後工單,覆蓋90%以上商家售後需求,降低網點客服成本,並實現7×24小時的線上服務。
在無人車及自動駕駛領域,賴梅松介紹,中通快遞相關專案已進入商業化測試階段,無人車已經在部分網點實現專業化運用,實現降本增效。目前,中通快遞在約700個網點投入超2000臺無人車,覆蓋約200個城市。
財報還指出,董事會批准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每股美國存托股及普通股0.30美元的中期現金股息,此次股息付款的派息比率為40%。
股東回報方面,賴梅松在電話會上表示,公司會綜合考量分紅以及回購兩種手段,逐步增加股東回報。公司目前現金流充沛,正在安排合理的資金節奏,在回購決策上公司緊密關注市場動態及股價走勢,綜合考慮當前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及財務靈活性的安排,“我們正在尋找更具性價比的內部策略。”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