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司美格魯肽為代表的GLP-1受體激動劑類藥物在減肥與糖尿病治療中療效顯著。醫藥公司在擴展其適應證方面做出了諸多努力,而該類藥物的副作用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討論和研究。8月11日線上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網路開放》(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對於患有2型糖尿病(T2D)的人,使用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 RA)會稍微增加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風險,但也會降低發生失明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這項研究由美國拉黑醫院與醫療中心(Lahey Hospital & Medical Center)等機構的研究人員主導。他們通過一個大型健康研究網路資料庫,對超過18.5萬名使用GLP-1藥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分析,並與同等數量的未使用該類藥物的患者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對比。
研究顯示,GLP-1藥物對眼部健康具有“雙刃劍”效應。一方面,用藥組新診斷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風險確實略高(風險比為1.07)。但另一方面,在更嚴重、可能導致失明的併發症上,GLP-1藥物顯示出顯著的保護作用。與對照組相比,用藥組患者發生玻璃體出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以及最終失明的風險分別降低了26%、22%和24%。
這一保護效果在已有視網膜病變的患者中同樣存在。研究的亞組分析顯示,對於這些患者,使用GLP-1藥物並未加速其病情惡化,反而降低了他們需要接受鐳射、眼內注射或手術等侵入性治療的概率。
為什麼一種能有效控制血糖的藥物,反而可能在短期內對視網膜產生負面影響?這可能是一種被稱為“早期惡化”(early worsening)的現象。研究人員發現,無論是通過胰島素強化治療還是其他方式,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準在短期內快速、顯著地下降時,原有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能會出現暫時的加重。
研究指出,這種現象背後可能的機理是長期高血糖已經讓視網膜的微血管變得脆弱和功能失調,當血糖突然恢復正常時,血流動力學的急劇改變會對這些脆弱的血管造成新的應力,如同給一條老化的水管突然加大水壓,可能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滲漏甚至新生血管形成,從而使病情暫時惡化。不過,從長遠來看,穩定的血糖控制依然是預防和延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進展的基石。新研究中觀察到的嚴重併發症風險降低印證了這一點。
研究作者們在結論中強調,這些發現意味著所有使用GLP-1受體激動劑的2型糖尿病患者,無論之前是否有視網膜病變,都應當接受定期的眼部併發症篩查和監測。
“減肥神藥”雖能有效控制血糖,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視。其根據多項文獻綜述,這類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集中在胃腸道,包括噁心、嘔吐、腹瀉和腹痛。這主要是因為藥物會減緩胃排空,雖然有助於增加飽腹感,但也可能導致消化不良。
除了常見的胃腸道反應,一些較為少見但更需警惕的風險也值得關注。有研究指出,GLP-1藥物可能增加膽結石和膽囊炎的風險,並且與罕見的胰腺炎存在潛在關聯。此外,當與其他降糖藥(如胰島素)聯用時,低血糖的風險會相應增加。
更為罕見的副作用則包括皮疹、咽鼓管功能障礙等。有報導指出,這類藥物對心血管系統具有多重影響,雖然在一些試驗中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但也有研究提示需要關注血壓降低等次級效應。
在GLP-1藥物憑藉其強大功效改變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療格局的同時,患者和醫生必須對其潛在風險有清晰的認識。使用者應密切監測身體反應,通過定期檢查來平衡療效與風險,實現真正的個體化精准治療。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