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Amy-Jo Crowley 報導 全英俱樂部決定在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上用人工智能技術取代司線裁判,這一決定在球員和球迷中引起了褒貶不一的評價。
本周標誌著該賽事首次在沒有精心打扮的裁判員判定球是否出界的情況下進行。
300名司線裁判已被削減至80名,他們將協助主裁判,並在最新的鷹眼電子線審系統(ELC)出現故障時進行干預。
該系統利用人工智慧分析多達18個攝像頭的畫面,以追蹤球的運動軌跡並判斷其是否出界。
全英俱樂部首席執行官薩莉·博爾頓表示,引入新系統是為了確保判罰的準確性,而不是為了削減成本。
“這不是一項節省成本的舉措;而是關於賽事的發展,並確保我們提供最有效的線審判罰,”她說。
世界排名第一的揚尼克·辛納在戰勝義大利同胞兼好友盧卡·納爾迪後,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隨著網球運動試圖為裁判員提供更好的條件,尤其是在一發球速超過每小時200公里時,很難看清球是否出界,因此在狹小的空間內很難判斷球是否在界內,所以技術肯定有幫助,尤其是在草地上。”
然而,其他選手發現了這項技術的問題。週一,中國的袁悅抱怨說,系統聲音太小,她聽不到它的決定。
場地外有一些針對這項技術的小規模抗議活動,而一些球迷則對司線員的缺席表示遺憾——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19世紀70年代——以及球員挑戰時經常伴隨的戲劇性場面。
“網球是一項體力運動,但它也是一項心理遊戲,在職業水準上,我認為挑戰判罰的想法確實是比賽的一部分,”來自牛津的傑斯告訴路透社。
“作為一名觀眾,當他們回顧錄影時,每個人都在鼓掌,而整個事件的結果是這一決定引發了騷動或其他什麼。
“很遺憾,部分氛圍消失了,因為你現在無法挑戰判罰。這是AI,它是堅決的。”
來自北愛爾蘭的伊萬提出了擔憂,認為這項技術可能存在一些初期問題。
“沒有邊裁很奇怪。我們在二號球場觀看了一場比賽,有幾次從我們坐的地方看,球已經出界了,而我們坐的位置離邊線很近。
“球員指向它並停下來看向裁判,裁判卻置之不理,球員也接受了。但我本期望看到回放。”
“還有幾次,球明顯出界了,也明顯在界內,然後回放就出現了。所以回放並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