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Steve Holland and Arshad Mohammed 報導 亨利·基辛格是一位外交強人,他在兩位總統任期內擔任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在美國外交政策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並為他贏得了有爭議的諾貝爾和平獎,他於週三去世,享年100歲。
根據基辛格的地緣政治諮詢公司Kissinger Associates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份聲明,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沒有提及具體情況。
該聲明稱,他將在私人家庭葬禮上安葬,隨後在紐約市舉行公開追悼會。
基辛格在晚年一直很活躍,他參加了白宮的會議,出版了一本關於領導風格的書,並在參議院委員會面前就朝鮮的核威脅作證。
在20世紀70年代的冷戰期間,他參與了這十年中許多改變時代的全球事件,同時擔任共和黨總統理查德·尼克森的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
這位德國出生的猶太難民的努力促成了美國與中國外交關係的開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美國與蘇聯軍備控制談判、以色列與其阿拉伯鄰國之間關係的擴大,以及與北越的《巴黎和平協定》。
1974年,尼克森因水門事件醜聞辭職,基辛格作為美國外交政策主要設計師的地位逐漸減弱。儘管如此,他仍作為尼克森繼任者傑拉爾德·福特總統的國務卿,繼續發揮外交力量,並在餘生中提出了強烈的意見。
雖然許多人讚揚基辛格的才華和廣泛經驗,但其他人則稱他為戰爭罪犯,因為他支持反共獨裁政權,特別是在拉丁美洲。在晚年,他的旅行受到其他國家逮捕或質疑他過去美國外交政策的限制。
1973年,他因結束美國對越南戰爭的參與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這是有史以來最具爭議的獎項之一。諾貝爾委員會的兩名成員因美國對柬埔寨的秘密轟炸而辭職。北越外交官黎德壽被選中共同獲得該獎項,但他拒絕了。
福特稱基辛格為“超級國務卿”,但也指出他的敏感和自信,批評者更傾向於稱之為偏執和自負。就連福特也說:“亨利在他看來從未犯過錯誤。”
“他是我見過的所有公眾人物中皮膚最薄的人,”福特在2006年去世前不久的一次採訪中說。
基辛格表情嚴肅,聲音低沉,帶著德國口音,給人一種既古板又花心的印象,在他單身的日子裏,他曾帶著一群明星在華盛頓和紐約遊蕩。他說,權力是最終的春藥。
基辛格在政策問題上滔滔不絕,但在個人問題上卻很沉默寡言,儘管他曾告訴一位記者,他把自己看作一個獨自騎馬的牛仔英雄。
哈佛大學教員
海因茨·阿爾弗雷德·基辛格於1923年5月27日出生在德國富特,1938年在納粹滅絕歐洲猶太人運動之前與家人移居美國。
基辛格在1943年將名字改為亨利,成為歸化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陸軍服役,並獲得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1952年獲得碩士學位,1954年獲得博士學位。他在哈佛大學任教了17年。
在那段時間的大部分時間裏,基辛格擔任政府機構的顧問,包括1967年他擔任美國國務院駐越南的中間人。他利用與林登·詹森總統政府的關係,向尼克森陣營傳遞有關和平談判的資訊。
當尼克森承諾結束越南戰爭幫助他贏得1968年總統大選時,他將基辛格帶到了白宮擔任國家安全顧問。
但是“越南化”的過程——將戰爭的負擔從50萬美軍轉移到南越——是漫長而血腥的,期間伴隨著美國對北越的大規模轟炸、對北越港口的水雷襲擊以及對柬埔寨的轟炸。
基辛格在1972年宣佈越南“和平在望”,但1973年1月達成的《巴黎和平協定》只不過是兩年後共產黨最終接管南越的前奏。
1973年,基辛格除了擔任國家安全顧問外,還被任命為國務卿,這使他在外交事務上擁有無可挑戰的權威。
愈演愈烈的阿以衝突促使基辛格開始了他的第一次所謂的“穿梭”任務,這是一種高度個人化、高壓的外交手段,他因此而聞名。
在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之間穿梭了32天,基辛格幫助以色列和敘利亞在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達成了持久的脫離接觸協議。
為了削弱蘇聯的影響力,基辛格與蘇聯的主要共產主義競爭對手中國接觸,並兩次前往中國,其中包括一次秘密會見周恩來總理。其結果是尼克森在北京與毛澤東主席的歷史性峰會,以及兩國關係的最終正式化。
曾擔任基辛格特別助理的前美國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向他的前任老闆致敬,稱其為“不懈的和平宣導者”,他告訴路透社,“美國失去了一位為國家利益而奮鬥的傑出鬥士。”
《戰略武器協定》
迫使尼克森辭職的水門事件醜聞幾乎沒有影響到基辛格,他與掩蓋真相無關,並在1974年夏天福特上臺後繼續擔任國務卿。但福特確實取代了他擔任國家安全顧問,以聽取更多關於外交政策的聲音。
同年晚些時候,基辛格與福特一起前往蘇聯海參崴,總統在那裏會見了蘇聯領導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並同意了戰略武器條約的基本框架。該協議標誌著基辛格緩和緊張局勢的開創性努力,導致美蘇緊張局勢的緩和。
但基辛格的外交技巧有其局限性。1975年,他因未能說服以色列和埃及同意在西奈半島進行第二階段的脫離接觸而受到指責。
在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尼克森和基辛格因偏向巴基斯坦而受到嚴厲批評。基辛格被聽到稱印度人為“雜種”-後來他表示對此言論感到後悔。
像尼克森一樣,他擔心左翼思想在西半球的傳播,而他的應對措施是導致許多拉丁美洲人對華盛頓在未來幾年產生深深的懷疑。
1970年,他與中央情報局密謀如何最好地動搖和推翻馬克思主義但民主選舉的智利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而他在1976年阿根廷血腥政變後的備忘錄中說,應該鼓勵軍事獨裁者。
1976年,福特輸給了民主黨人吉米·卡特,基辛格在政府權力部門的日子基本結束了。白宮的下一任共和黨人羅納德·雷根與基辛格保持距離,他認為基辛格與他的保守選民不合拍。
離開政府後,基辛格在紐約成立了一家高價、高能量的諮詢公司,為世界企業精英提供諮詢。他擔任公司董事會和各種外交政策和安全論壇的成員,寫書,並成為國際事務的定期媒體評論員。
2001年9月11日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喬治·W·布希總統任命基辛格領導一個調查委員會。但民主黨人強烈抗議,認為基辛格的諮詢公司客戶與該委員會存在利益衝突,迫使基辛格辭職。
1964年,他與第一任妻子安·弗萊舍離婚,1974年,他與紐約州長納爾遜·洛克菲勒的助手南希·馬吉尼斯結婚。他與第一任妻子有兩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