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Leika Kihara 報導 民間調查顯示,10月份亞洲製造業活動停滯不前,原因是中國經濟的反彈未能給該地區的工廠帶來多少提振,這對於為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可能升級做好準備的決策者來說是一個令人沮喪的跡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說,貿易分化、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困境以及市場進一步動盪的可能性給亞洲經濟前景帶來的風險正在上升。
由於國內需求疲軟和美國經濟增長放緩,日本和韓國的工廠活動萎縮、週五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調查顯示,日本和韓國的工廠活動萎縮。
然而,在中國政府為支撐脆弱的經濟而推出的一系列刺激措施的幫助下,中國製造業活動在10月份恢復增長,帶來了一線希望。
一項民間調查顯示,10月份財新/標普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從上月的49.3升至50.3,高於路透社調查中分析師預測的49.7。
該數據與週四的官方調查相呼應,後者顯示中國製造業活動自4月份以來首次出現擴張,表明經濟正在企穩。
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亞太部主任克裏希納·斯裏尼瓦桑警告說,中國的通貨緊縮風險正在上升,需要採取進一步措施解決房地產行業的問題並刺激消費。
他週五告訴記者:”中國對亞洲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他補充說,中國必須 “從投資和出口主導模式轉向消費主導模式”。
由於國內和海外需求疲軟,日本 10 月份製造業 PMI 終值從 9 月份的 49.7 降至 49.2,萎縮速度為三個月來最快。
該指數連續第四個月保持在 50.0 臨界值以下,而 50.0 臨界值是區分增長與萎縮的標誌。
一項民間調查顯示,韓國 10 月份採購經理人指數為 48.3,與上月持平,連續第二個月出現萎縮,產出降幅為 16 個月來最大。
調查顯示,10月份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工廠活動也出現萎縮,但臺灣和越南的工廠活動有所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