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CN ZH-CN en EN
English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SKY ECONOMY NEWS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視野 > 文章内容 返回
中國農業發展碩果累累
发布:2024-09-12

新中國成立75年,寫下了農業發展巨變的偉大歷史篇章。從“新中國成立之初5億人吃不飽”到“進入新時代14億多人吃得好”,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人更能體會這條飽腹之路上的酸甜苦辣;沒有哪個年代,比現在更好解決了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吃飯難題。

中國黨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新底氣,讓農民世代居住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有了新希望。一幅和美的農業農村畫卷,正在華夏大地上鋪展。

走出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農產品供給嚴重短缺,“吃飽飯”曾經是一件難事。中國人有過很長一段憑“票”吃飯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紙,直接關係吃飯的權利。這背後是當時農業生產力的低下。1949年,中國糧食平均畝產僅68.6公斤,僅有13臺聯合收割機。

隨著農業經濟的進步和農村改革的推進,農產品市場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曾經緊俏的米票、麵票等風光不再。1993年,糧票徹底退出流通,定額定量供應的計畫配給製成為歷史。市場化改革解除了計劃經濟對農業生產的束縛,此後,糧食產量連續跨越了幾個臺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來抓,提出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中國糧食生產開創新局面,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數據顯示,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2264億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億斤,增長5.1倍;2023年人均糧食產量493公斤,不僅超出世界平均水準,也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

糧食安全不僅是數量上的,更是品質上的。中國著力解決農業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切實把糧食種植結構調活調優。糧食生產從粗放式追求數量為主逐步向質效並重轉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糧食生產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近年來,中國大力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取得了節水抗旱小麥、超級稻等一批重大標誌性成果。

從5億人吃不飽到14億多人吃得好,中國向世界講述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傳奇故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事實勝於雄辯,中國用舉世矚目的成就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在人多地少水缺的發展中國家,糧食生產屢獲豐收,證明重農抓糧的政策方向是正確的,體現了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的道路自信。

重要農產品實現穩定多元供給

中國14億多人,每天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23萬噸肉、9萬噸禽蛋、10萬噸奶。應對如此旺盛的食物消費需求,裝滿“米袋子”的同時,“肉盤子”“菜籃子”“果盤子”也要給力。

從內湖的大水面養殖到深遠海的海洋牧場,從東北的林果到天山腳下的水果,從西南的高原農業到西北的旱作農業……利用多樣農業資源、發展多元農業形態,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近年來各地建立多元化農產品供給體系。多元穩定的供給,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林牧漁業經濟學會秘書長劉長全說,中國居民膳食呈現多元化趨勢。樹立大食物觀,不僅要在耕地上做文章,還要面向整個國土空間要食物,這為林牧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林牧漁業比重占到近一半。豐富多樣的畜產品、水產品、林業食品是保障農產品供給的組成部分。

畜產更加多樣。改革開放後,特別是1985年國家放開豬肉、蛋、牛奶等畜產品價格後,畜產品產量不斷攀升。黨的十八大以來,畜牧業現代化、規模化進程加快。隨著居民消費越來越趨向於健康化多元化,肉類生產結構不斷調整優化。1985年到2023年,豬肉占肉類總產量比重由85.9%下降到59.4%,牛羊肉比重由5.5%上升到13.2%,禽肉由8.3%上升到26.3%。

水產更加健康。中國確立了“以養殖為主”的漁業發展方針,水產品產量從1989年起穩居世界首位。2023年,中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7116萬噸,比1949年增長157倍,年均增長7.1%。黨的十八大以來,漁業加快轉型升級。稻魚綜合種養、多營養層級立體養殖等生態養殖模式不斷推廣,休禁漁制度進一步調整完善,“伏季休漁”“十年禁漁”“增殖放流”“海洋牧場”等各項措施的實施,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

現代農業體系逐步建立

中國農業不僅數量安全、形態多樣,而且品質向好、動能調綠、結構調優。中國逐步建立現代農業體系,品質興農,產業結構不斷調新;綠色興農,要素支撐持續優化。發力農業產業體系,讓競爭力不斷增強;構建農業經營體系,使田野湧現新動能。

看綠色。中國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這不僅反映在農業綠色發展指數的增長上,還體現在耕地品質保護、水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和生物資源保護等方面。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實驗室主任何可表示,通過不斷推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中國正逐步構建一個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新模型,為全球農業綠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看科技。超級雜交稻、緊湊型玉米、無人植保機、果菜收穫機……泱泱大國的農田裏,億萬農民以科技為筆,不斷書寫農業新篇。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科技取得長足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23年,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3.2%,農業科技整體水準跨入世界第一方陣。近年來,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科技興農成為現代農業的主旋律。

看農田。良田是農產品生產的基礎,也是農業永續發展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國家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推進灌溉水源保障和灌區建設改造,農業生產條件明顯增強,農業基礎更加穩固。截至2023年底,中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以上,完成10.58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

砥礪奮進七十五載,農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了“壓艙石”作用。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億萬中國人民的辛勤耕耘、不懈奮鬥下,中國飯碗將端得更牢。

來源:經濟日報

上一篇:美國稱俄羅斯從伊朗接收導彈,並加大制裁力度
下一篇:中國推動新能源汽車與電網互動
相關推荐
  • 中國核聚變裝置BEST專案建設取得關鍵突破
    链接阅读
  • 428GW!2035年全球風機退役將迎高峰,中國占比領先
    链接阅读
  • 中國新推出的 K 簽證吸引外國科技人才,而美國則提高 H-1B 簽證費用
    链接阅读
  • 2025廣州國際購物節啟幕 推出超3000場活動
    链接阅读
  • 中國喜迎“雙節”
    链接阅读
  • 多地暫停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確保資金有序均衡用到年底
    链接阅读
  • 中國渤海灣盆地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鑽獲高產油氣井
    链接阅读
  • 全球容量最大!中國超重力場大科學裝置核心設備正式啟動,可實現“時空壓縮”效應
    链接阅读

歡迎瀏覽閱讀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

投稿郵件:
news@skyeconomymedia.com

歐盟將削減鋼鐵進口配額,將關稅提高至 50%

2025-10-02

特朗普限制簽證促使美國公司考慮將更多工作轉移到印度

2025-09-30

特朗普對木材進口加征10%的關稅,對櫥櫃和傢俱加征25%的關稅

特朗普的聯合國演講引發歐洲對全球共同承諾的焦慮

2025-09-28

美國最高法院允許特朗普扣留 40 億美元對外援助

特朗普對重型卡車、藥品和傢俱加征新的美國關稅

2025-09-26

關於我們

星空經濟新聞華文網是一家專注於提供英中兩國最新資訊的新聞媒體,作為英中新聞分享的領導者,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全球化、多元化的新聞環境,旨在搭建東西方文化橋樑,連接同一星空下的每一處角落。

聯絡我們

編 輯 部:KINGTON UNITED KINGDOM HR5 3DJ
電子郵箱:skyeconomyandmediagroup@gmail.com

總编寄语

穿越天際,照亮世界,星空新聞,不負每一份關注。
友情:英國駐中國大使館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 新華網 中國日報 鳳凰網 中國僑網 歐洲時報 俄羅斯龍報
没有结果
查看所有结果
  • 首頁
  • 頭條新聞
  • 聚焦英國
  • 經濟觀察
    • 金融
    • 证券
    • 商业市场
    • 公司
    • 能源
    • 汽車
    • 科技
    • 醫藥
  • 全球連線
    • 軍事
    • 政治
    • 文体
  • 中國視野
  • 全球精英連線
  • 電子報紙
  • 新聞資訊
  • 旅遊
  • 英中投资
  • 深度· 言論
  • 視頻

© 2023 SE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