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中國與共建國家的經貿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文+”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何謂“中文+”?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中文+”是高頻詞,如“中文+中醫”“中文+旅遊”等。有學者認為,“中文+”是在學生具有一定中文能力的基礎上,借助中文進行其他專業的教學,主觀上把中文能力作為首要能力來培養。我們認為,“中文+”的“+”,可解讀為“基於”或“應用”,如“中文+旅遊”就是“基於中文學習的旅遊職業教育”或者“中文應用於旅遊職業教育”。若把中文能力與旅遊服務等專業技能相比較,中文能力是基礎,專業技能占主導地位。從教學安排來看,中文學習時間相對較短,專業技能學習時間更長;從學習順序來看,前期是中文學習,中後期則是實用技能學習為主,同時學習中文。也就是說,“中文”教育中,中文是重點;“中文+”教育中,“中文”是次重點。
所以說,“中文+”概念涵蓋了“中文+旅遊”“中文+中醫”等一系列概念,是一種“基於中文應用的跨學科群”命名方式,體現了國際中文教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現實意義。
自2018年第十三屆孔子學院大會舉辦以來,“中文+”專案因地制宜開設技能、商務、中醫等特色課程,促進了中文與其他領域的融合,特別是“中文+職業技能”專案賦能“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才新技能培養;2019年,國際中文教育大會首次設立“中文+職業技能”論壇;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畫(2020—2023年)》,明確提出推進“中文+職業技能”專案,助力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同年11月,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與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共建的中國首家“中文+職業技能”國際推廣基地在南京正式啟動。
在海外,2020年,中國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與泰國教育部職業教育委員會線上簽署《關於開展“中文+職業技能”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去年3月,中國和泰國教育部門共同創辦的語言與職業教育學院在曼谷成立,標誌著中泰雙方在中文教育領域的合作進一步走深、走實,為兩國職業教育開展全面合作拓展了管道,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
展望未來,“中文+”模式具有更豐富的創新可能。對於學習者而言,中文學習更有吸引力,可以從“中文+”的“+”這個不同視角瞭解中國文化。對於教育者而言,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靈活設置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提供更加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教育服務。我們堅信,“中文+”將以跨學科跨領域的思維方式,釋放語言的能量,助力國際中文教育的多元發展。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