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硬體領域,算力、存儲和網路是三大最為關鍵的要素。英偉達在算力方面佔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市值超3萬億美元。而在存儲方面,隨著AI在PC和手機中的應用增加以及AI伺服器對HBM(High Bandwidth Memory,高頻寬記憶體)的需求帶動,美光股價也被推至新高。
昨日,美光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績單”,第三財季表現和第四財季指引均高於市場預期,但仍然滿足不了投資者們的期待,這也使得公司股價在盤後大跌近8%。
與此同時,英偉達召開股東大會,但沒有新的增量資訊,英偉達的股價持續下挫。在英偉達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的情況下,要進一步往上走,無疑需要業績的進一步驗證。
Ortus Advisors Pte駐新加坡的日本股票策略主管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認為,市場對科技巨頭們的業績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這也使得美光股價即使在財報超預期後仍承壓。
Jackson認為,華爾街投行們非常清楚美國科技股被過度炒作,太多投資者追求短期收益,逐步放棄了對股票實際價值的長期投資策略。
高盛大宗經紀業務(PB)分析師Vincent Lin在最近發佈的報告中表示,隨著科技股持續攀升至歷史高點,對沖基金在過去一個月中開始選擇逢高減持離場,而散戶投資者仍持續湧入做多科技股等最為擁擠交易。
科技巨頭難以滿足市場期待
市場情緒的輪回就算是“AI龍頭股”也無法逃脫。
英偉達短期業績表現取決於巨頭們的資本開支計畫、以及主權算力的配置情況,而長期來看則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數據中心和電力來支持。
就在英偉達登頂美股市值榜首之際,Rosenblatt Securities的分析師Hans Mosesmann將英偉達股票的目標價從 140 美元上調至 200 美元,稱其還有50%的上漲空間。
自 2022 年 11 月底OpenAI推出 ChatGPT 以來,英偉達的股價已上漲約 700%,那麼已經獲利7倍的人會開始考慮50%的上漲空間是否仍然值得堅守。有分析師認為,英偉達構築起了完整的生態,靠著將硬體與CUDA這條“護城河”的綁定,充分利用巨頭們對AI的投資,不斷加快GPU的迭代速度,擴大在“AI軍備競賽”中的優勢。
但現在對英偉達來說有兩大不利因素,首先,AI大語言模型的更新速度正在放緩,或許會導致巨頭們對英偉達的算力需求減少。
今年4月,穀歌研究院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AI模型在圖像生成任務中的效率研究表明,當計算資源有限時,較小的模型在相同的採樣成本下可能會勝過較大的模型,這或許意味著端側AI小模型就可以滿足多數用戶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會影響GPU的需求。
另一方面,算力的部署也需要依託能源,電力有極限也意味著算力有瓶頸。
英偉達的GPU供應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步解決,當前在一些數據中心裏已經出現了GPU積壓和閒置的問題,因此隨著算力基礎設施的發展,重點已變成了更核心的——電力問題。即便電力充足,也要擔憂電力的運輸能力問題。
自5月22日英偉達公佈第一財季業績以來,超過三分之一的英偉達管理層選擇在股價持續上漲之際減持,創下了多年來的新高。因此英偉達如何為市場創造新的刺激點,推動市值要進一步往上走仍是個未知數。
而從美光發佈財報後股價走勢也可以看出,科技巨頭似乎已無法滿足市場對其業績的期待。
美光在2024財年第三季度實現總營收68.11億美元,同比上升81.5%,略好於市場預期的66.61億美元。營收加速回升,主要受核心業務DRAM和NAND增長的拉動。美光在2024財年第三季度實現淨利潤3.32億美元,繼續保持盈利狀態。
對於2024財年第四季度,美光預計營業收入為74-78億美元(同比提升89.5%),基本符合市場預期(75.7億美元);毛利率(GAAP)為32.5%至34.5%,毛利率環比繼續提升,符合市場33.5%的預期。儘管財報符合預期,但美光股價仍然下挫。
分析師認為,雖然美光業績繼續向好,但市場對美光的預期已經體現在了股價裏,今年迄今美光漲幅達到了67%,因此美光未給出市場更強的預期,一定程度影響了市場對其的信心。
對沖基金正減持離場
關於“AI泡沫”的爭論今年以來從未停止,美國銀行和高盛內部甚至都存在巨大分歧,但分析師普遍認為,即便是泡沫,也會持續很長時間。
根據美國銀行策略師Michael Hartnett發佈的6月全球基金經理調查結果,做多“科技七巨頭”(蘋果、微軟、穀歌、亞馬遜、英偉達、特斯拉和Meta)已連續第15個月成為最擁擠的交易,69%的基金經理選擇繼續做多。
但高盛分析師在報告中稱,當前的數據顯示,對沖基金在過去一個月中開始選擇逢高減持離場,大幅淨賣出TMT板塊(科技、媒體和通信)股票,特別是半導體和半導體設備公司,包括英偉達。
今年6月對沖基金拋售TMT板塊的規模刷新了高盛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準,而散戶投資者仍持續湧入做多科技股等。
專注於散戶資金流向觀察的Vanda Research在其最新市場報告中稱,散戶整體資金流動的廣度正迅速縮小,資金仍在流入科技七巨頭,繼續通過2倍做多英偉達的 ETF追高英偉達。
Vanda Research稱,市場平靜的表像之下,正在發生一場巨大的“資產重新分配”。機構投資者正在向散戶投資者出售大量的科技股。只有當小盤股、加密貨幣概念股或散戶抱團股等散戶更為“偏愛”的板塊能夠持續跑贏大盤時,散戶投資者才會停止繼續增持大型科技股。
來源 :新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