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報導 據德國媒體披露,歐盟委員會推遲了原本計畫在6月5日公佈的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加征關稅的決定。歐洲媒體稱,歐盟委員會推遲公佈對華加征關稅,是為了避開6月6日至6月9日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
據記者報導,歐盟官員6月3日向中國汽車製造商表示,歐盟委員會預計將從7月4日起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臨時關稅。
知情人士透露,在3日布魯塞爾的一場聽證會上,中國車企被告知將於7月4日開始徵收臨時關稅,但歐方並未透露關稅稅率。自7月4日起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臨時關稅後,歐盟委員會有4個月時間與成員國協商,是否將臨時關稅變為永久關稅。
去年10月,歐盟發起了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並將根據調查結果決定是否加征關稅。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上周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若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 20% 的關稅,將導致歐盟從中國的電動汽車進口額減少 38 億美元,約為當前貿易額的 25%。研究發現,歐洲本土的電動汽車的銷售額將增加 33 億美元。
荷蘭智庫克林根達爾研究所(Clingendael Institute)的專家分析認為“稅率將在20%至60%的較高水準”。
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的分析師表示,鑒於其他市場的關稅更高,低於50%的關稅不太可能阻止所有中國電動汽車進入,以達到保護歐盟汽車行業的效果。分析師認為,“美國上個月宣佈即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進口稅,則是一項有效的禁令。”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歐與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緊密程度也有明顯差異。據央視新聞報導,相較於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電動汽車僅占出口總量的1.08%,出口到歐洲的比例則高達近40%。
德國方面則出現了反對徵收關稅的聲音。一旦徵收關稅,德國本土汽車公司也將承擔把在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運回歐洲的高額成本。德國外交官一直在布魯塞爾反對徵收關稅。德國總理朔爾茨則公開質疑歐盟的反補貼調查,“目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中至少有50%來自西方品牌,這些品牌在中國生產並將其進口到歐洲。”
圍繞這次調查,外界均在預測歐盟將要徵收的關稅水準,同時也試圖預測中國方面的反應。《南華早報》指出,歐盟的做法勢必會激怒中國,導致中方實施反制措施,這一因素也被視為引發歐盟成員國反對這項調查的一大原因。
據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歐洲版報導,中國商務部已向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兼貿易專員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發出了一封長達五頁的信函,要求重新設定關稅。歐盟委員會的一位發言人證實,東布羅夫斯基斯確實收到上述信件,並表示 “我們正準備回復。”
德國《明鏡》週刊稱,就電動汽車而言,歐盟戰略是否有效尚存疑問。中國已對歐洲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調查,下一步或將“瞄準”歐洲豪華汽車和豬肉。
德國《法蘭克福彙報》5月30日稱,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警告稱,徵收關稅將對德國經濟造成損害。“必須仔細考慮,以確保這些措施利大於弊,採取有針對性的方法很重要”。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曾明確表示,歐盟將以一種“更有針對性”的方式做出回應。她強調,“我可以保證,歐盟徵收的關稅水準將與經濟損失相稱。”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當地時間 6月4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里斯本會見葡萄牙經濟部長雷斯。王文濤指出,歐方近來採取的系列貿易保護措施,嚴重干擾雙方產業互利合作,影響中國企業在歐投資發展信心。保護主義不是出路,而是一條危險的死路。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6月2日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繼續與中國保持互利互惠的關係,但必須公平平衡。他還稱,歐洲不會跟隨美國對華徵收關稅,貿易戰必須避免,歐方相信自由貿易,但自由必須是公平的。
6月4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相關提問時表示,中國和歐盟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中方始終認為中歐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保護主義沒有前途,開放合作才是正道。
此前毛寧也曾回應過歐盟將推遲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相關提問,她表示,歐盟的反補貼調查的實質是貿易保護主義。歐方在調查中存在許多不合理、不合規的做法,指控的所謂中國補貼專案也根本站不住腳。中方敦促歐方儘快終止調查,避免損害中歐經貿合作及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如果歐方一意孤行,中方絕不會坐視不管,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