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長跑很火。
3月25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代謝》線上發表的一項針對10名受試者的研究發現,跑完馬拉松後,跑者特定腦區的髓鞘(myelin)含量會顯著地降低。這些腦區與運動協調以及感覺和情感整合功能相關。
該研究同時指出,髓鞘含量減少的情況在馬拉松比賽兩個月後會完全恢復。目前,這種暫時且可逆的含量變化的生物學意義和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尚不清楚。
髓鞘是包裹著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的軸突,為軸突提供電絕緣和代謝支持的結構。髓鞘70% – 80%的成分是脂質,其餘的成分是髓鞘蛋白,使其多層結構緊密並保持穩定。此前對齧齒動物的研究顯示,這些脂質可能作為極端代謝條件下的一種能量儲備。
一般而言,規律的中等強度的體育活動是人們維持大腦健康的關鍵因素。相比之下,劇烈的體育活動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遺傳易感性人群患病的風險因素之一。
長跑會迫使人體消耗儲備的能量。馬拉松跑者主要將糖原這種碳水化合物作為一種能量來源,但當肌肉中的糖原耗盡時,便會開始消耗脂肪。
前述論文的通訊作者、西班牙Biobizkaia健康研究所的卡洛斯·馬圖特 (Carlos Matute) 博士和同事們對10位馬拉松跑者(8名男性和2名女性)參加42公里比賽前和跑完後的48小時內,進行了大腦磁共振成像(MRI)。
42公里馬拉松比賽跑者大腦的磁共振成像顯示其髓鞘水分數(MWF)隨時間的變化情況:賽前、賽後48小時內、賽後兩周、賽後2個月。
作為隨訪,他們還在比賽兩周後和比賽兩個月後分別對其中2位和其中6位跑者進行了上述磁共振成像。
通過測量髓鞘水分數(MWF)——髓鞘含量的一個替代指標,研究人員發現,馬拉松比賽後,跑者大腦50個白質區域中,12個白質區域的髓鞘含量發生一致性且顯著的區域性降低。兩周後,相關腦區髓鞘含量顯著上升,但仍未回到賽前水準;兩個月後則完全恢復至賽前狀態。
研究人員稱,前述研究結果表明,耐力運動中廣泛的可逆性髓鞘水分數降低代表了一種新的可塑性——通過消耗髓鞘脂質來支持大腦功能。該研究的局限性在於樣本量較小,有必要在更大的人群中進行測試。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