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報導 在美國管制對華半導體出口的背景下,韓國媒體認為“受打擊”最大的是他們國家。自美國2022年10月禁止向中國出口尖端半導體設備以來,在主要半導體設備生產國中,韓國受到的打擊最大。
2022年10月7日,美國政府以出臺臨時規則的形式更新《出口管理條例》,將31家中國實體列入“未經核實清單”,並升級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
2023年10月17日,拜登政府宣佈進一步限制美國公司的先進半導體銷售,最終規則在2022年10月7日出臺的臨時規則基礎上,進一步加嚴對人工智慧相關晶片、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對華出口限制,並將多家中國實體增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根據美國商務部公佈的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最終規則,美國政府計畫停止向中國出口由英偉達等公司設計的先進人工智慧晶片,將中國晶片設計公司摩爾線程和壁仞科技列入實體清單,並限制將更廣泛的先進晶片和晶片製造工具出口至包括伊朗和俄羅斯在內的更多國家。最終規則將在向公眾徵求意見30天後生效。
《東亞日報》根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對去年中國的半導體設備進口額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韓國產設備的進口額為44.7609億美元(約6萬億韓元),比2022年(56.1937億美元)減少20.3%。這是對曝光、清洗、蝕刻、沉積、檢查等相當於半導體設備的19個HS代碼進行分析後得出的結果。
同期,中國從美國產裝備的進口額從95.5190億美元減少到了92.5381億美元,只減少3.1%。中國從日本和荷蘭的裝備進口反而增加,從日本進口額從156.8398億美元增加到164.1512億美元,增加4.7%,從荷蘭進口額從32.2108億美元劇增到80.7306億美元,增幅達150.6%。
據分析,之所以出現這種差異,是因為在美國限制出口後,中國提高了自給率,從容易替代的韓國產裝備開始減少了進口。分析指出,由於擔心美國的出口限制從尖端擴大到傳統產品,在搶購裝備的過程中,韓國產品被擠出了優先順序。三星電子、SK海力士對中國境內生產線的增設及升級持消極態度,也產生了影響。
韓國某半導體設備公司社長表示:“美國勒緊了中國半導體產業,反而是對美國、日本、荷蘭產品的需求劇增,成就了他們的價格優勢。相反,韓國產設備的人氣大幅下降。”
對於美國要求韓國對華實施半導體技術出口管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本月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國與國之間開展貿易科技合作應當有利於維護全球產供鏈穩定暢通,希望韓方作出正確判斷,共同抵制將經濟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行徑。汪文斌表示,中韓經濟聯繫密切,產供鏈高度互嵌,半導體產業互為上下游。希望韓方作出正確判斷,自主決策,與各方一道共同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系,共同抵制將經濟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行徑。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