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Will Dunham 報導 非洲像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動物,也是非常聰明和具有高度社會性的非凡哺乳動物。它們也處於危險之中。一項研究提供了這方面的新證據,該研究記錄了大約半個世紀以來非洲大陸許多地方大象數量下降的驚人情況。
研究人員週一公佈了他們所稱的對非洲兩種大象:熱帶草原象和森林象狀況的最全面評估,評估使用了從1964年到2016年在37個國家的475個地點進行的種群調查數據。
在調查地點,熱帶草原象的數量平均下降了約70%,森林象的數量平均下降了約90%,偷獵和棲息地喪失是主要原因。總之,在不同的調查地點,這兩個物種的數量平均下降了 77%。
由於保護工作的開展,一些地點的大象消失了,而另一些地點的大象數量卻增加了。
“許多消失的種群不會再回來,許多低密度種群面臨著持續的壓力。”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野生動物保護教授、保護組織 “拯救大象 ”科學委員會主席喬治·維特米爾說:”我們很可能會失去更多的種群。”
偷獵通常是指人們為了象牙而殺害大象,這些象牙在國際黑市上非法出售,主要是受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象牙需求的驅動。農業擴張是導致棲息地喪失的首要因素。
據估計,森林象的數量約為熱帶草原象的三分之一。偷獵對森林象的影響尤為嚴重,並使這兩個物種在非洲北部和東部的數量銳減。
“我們在許多國家都失去了一些大象種群,但非洲薩赫勒北部地區(如馬里、乍得和尼日利亞)受到的打擊尤為嚴重。威特米爾說:”高壓和有限的保護導致大象種群滅絕。
但在南部非洲,42% 的調查點的大象數量都有所上升。
“我們在非洲許多地方看到了真正的成功,尤其是在南部非洲,博茨瓦納、辛巴威和納米比亞的大象數量增長強勁。”維特米爾說:”對於呈現積極趨勢的種群,政府或承擔管理職責的外部團體都進行了積極的指導和管理。”
這項研究沒有對整個非洲大陸的大象數量進行統計,因為不同的調查在不同的時間範圍內採用了不同的方法來估算當地的大象數量密度,因此不可能進行統一的數量統計。相反,研究評估了每個調查地點的種群趨勢。
與這項研究分開進行的一項由保護主義者進行的種群估算顯示,截至 2016 年(即研究期的最後一年),這兩個物種的大象總數在 41.5 萬頭至 54 萬頭之間。這仍然是對整個非洲大陸的最新綜合估計。
南非納爾遜-曼德拉大學非洲保護生態學中心副研究員、保護生態學家、本研究合著者戴夫·貝爾福說:”大型哺乳動物的消失對非洲和地球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生態問題。”
世界上現存的第三大象種–體型稍小的亞洲象也面臨著自己的種群危機,其影響因素與非洲類似。
關於非洲象,維特米爾說:”雖然趨勢不容樂觀,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我們已經取得並將繼續取得的成功。瞭解我們如何以及在哪些方面能夠成功地保護大象,這與認識到大象數量下降的嚴重性同樣重要。
維特米爾還談到了這些大象: “大象不僅是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最有知覺、最聰明的物種之一,而且也是非洲生態系統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負責構建森林和草地之間的平衡,是種子的重要傳播者,也是其他眾多物種賴以生存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