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James Oliphant, Bo Erickson and Trevor Hunnicutt 報導 週三美國眾議院本欲為遇害保守派活動家查理·柯克舉行默哀儀式,現場卻爆發激烈爭吵與互相指責,這一幕生動展現了政治對立撕裂國家的苦澀現實。
隨著柯克在猶他州大學遇襲身亡的消息傳開,議員們開始爭論如何最好地紀念他。科羅拉多州共和黨眾議員勞倫·博伯特舉手要求有人帶領祈禱,並補充道:“沉默的祈禱只會得到沉默的結果。”
據現場議員透露,隨後部分民主黨人質疑為何其他涉及知名度較低人士的命案未獲同等關注,引發了關於將悲劇政治化的咒罵與指責。
共和黨眾議院議長邁克·詹森敲響木槌維持秩序,此時有人高喊:“通過槍支法案!”
現年31歲的柯克是保守派宣導組織“美國轉捩點”聯合創始人,也是特朗普總統的堅定支持者。週三他在猶他州奧勒姆市出席活動時遭槍擊身亡。作案動機不明,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已逮捕嫌疑人。
他的離世令眾多保守派同僚憤慨不已,紛紛將襲擊歸咎於自由派人士,而民主黨人則普遍保持克制態度,譴責政治暴力行為,並再次呼籲加強槍支管制。
這場辯論對議員們而言既熟悉又觸動個人情感。
“我國絕不容忍政治暴力,必須終止這種行徑,”眾議院共和黨二號人物史蒂夫·斯卡利斯表示。他曾在2017年國會棒球訓練活動中遭遇槍擊倖免於難。
“我們目睹這一問題日益嚴重,必須予以解決。必須制止。”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最新統計,2023年全美共有46,728人死於槍支暴力,創歷史第三高紀錄。
兩年前,國會通過了三十年來首部全面控槍法案。這項兩黨共同推動的法案雖收緊了法律漏洞並加強背景審查,卻未能有效遏制槍擊事件。
政治鴻溝日益擴大
各界截然不同的反應表明,柯克遇害事件很可能加劇美國政治鴻溝——正如去年特朗普遭遇的兩次刺殺未遂事件所致。自2001年9月11日紐約和華盛頓遭受襲擊後,美國上一次因悲劇實現全國團結已是近四分之一個世紀前的事。
在槍手身份尚未確認前,右翼知名人士已將此事件定性為左翼對保守主義的全面攻擊。
白宮副幕僚長斯蒂芬·米勒在X平臺發文稱:“美國失去了一位最偉大的捍衛者。我們所有人都必須致力於消滅奪走查理生命的邪惡勢力。”
特朗普的親信、MAGA忠實擁躉勞拉·盧默呼籲“動用政府全部力量打擊左翼。所有資助暴力抗議的左翼組織都應被取締並起訴,絕不寬恕。”
X平臺億萬富翁所有者埃隆·馬斯克的表態更為直白:“左翼就是謀殺黨。”
特朗普——這位慣常將政敵稱為“極端左翼瘋子”並警告其構成美國生存威脅的總統——將槍擊案歸咎於過激言論的惡果。
“暴力與謀殺,正是將持不同意見者妖魔化所導致的悲劇性後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以最惡毒卑劣的方式進行妖魔化,”特朗普在其社交平臺Truth Social發佈的視頻中宣稱。
民主黨人的反應則更為克制。前總統奧巴馬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尚不清楚槍殺查理·柯克的動機,但此類卑劣暴力行為絕無容身之地。”
2012年曾遭槍手重傷的民主黨籍前眾議員加比·吉福茲指出: 民主社會必然存在政治分歧,但我們絕不能讓美國淪為以暴力解決分歧的國家。”
伊利諾伊州州長JB·普利茲克是個例外。這位2028年總統候選人指責特朗普煽動政治暴力。
“必須停止這種行徑,”普利茲克對記者表示,”我認為國內有人在煽動暴力。總統的言論往往助長這種行為。”
公眾譴責政治暴力
美國民眾壓倒性地反對政治暴力。
路透社/益普索去年10月的一項民調顯示,當被問及是否認同“為實現政治目標,本黨成員威脅和/或恐嚇他人是可接受的”這一說法時,僅有6%的受訪者表示贊同——在民意調查中這占比微乎其微。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教授露絲·布勞恩斯坦長期研究柯克及右翼勢力,她指出此次槍擊事件可能加劇美國本已緊張的政治局勢。
“這顯然是個人層面的悲劇,但它確實可能進一步點燃本就過熱的政治環境。這種可能性真實存在,風險同樣真實。”布勞恩斯坦表示。
佈雷迪組織首席政策官克裏斯蒂安·海涅呼籲兩黨在槍支管控問題上尋求共識。該組織以詹姆斯·佈雷迪命名——這位前白宮新聞秘書在1981年針對共和黨總統羅納德·雷根的刺殺事件中中彈重傷。
“槍支暴力不分黨派,它毫無差別地肆虐,而美國人民永遠是受害者,”海涅在社交媒體BlueSky發文寫道。“我們深知變革可能實現。必須停止假裝存在’對立陣營’,攜手共創更安全的未來。”
柯克遇襲事件發生之際,保守派媒體生態圈正因暴力事件的政治意義持續數日劇烈動盪。
近日包括特朗普在內的保守派核心人物,持續聚焦8月22日北卡羅來納州烏克蘭難民遇害案,宣稱此案是自由派刑事司法政策的產物。
柯克素以煽動爭議見長,對該案表現出濃厚興趣。他在週二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稱,自由派“過去十年鼓吹的論調是白人正對黑人發動無休止的攻擊”。
柯克對此予以反駁: “在美國,白人遭受黑人攻擊的概率更高,尤其按人均計算。”
試圖緩和局勢的共和黨人包括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湯姆·蒂利斯,他強調柯克之死不應成為激化矛盾的藉口。
蒂利斯在採訪中表示:“任何鼓吹暴力回應而非理性對話的人,都應對柯克及其他人的死亡負有責任。”
然而雙方陣營鮮有人會採納蒂利斯的建議——這位參議員即將退出政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