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國內,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走高的大米價格,目前還未有緩解的跡象。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2月的最新調查,截至1月27日,日本5公斤裝大米的平均零售價為3688日元(1元人民幣約合21日元),較去年同期上漲82%,每公斤大米折合人民幣近35元。
去年7月,日本多地出現大米供不應求的現象,由此大米價格開始走高。半年多來,日本國內的大米價格仍維持在高位。為應對價格的飆升,日本農林水產省近日宣佈,將從政府儲備中釋放21萬噸大米。這是日本首次專門為穩定供應而發放儲備大米。
哪些因素在助推
據央視新聞報導,14日,日本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在內閣會議後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說,儲備大米最早將於3月中旬開始發放,必要時可能會進一步增加發放量。預計這批投入流通管道的儲備大米將於3月底至4月初抵達商店貨架。儲備大米的發放將通過招標進行,首次分配數量為15萬噸。之後的分配將根據大米的銷售情況決定。他表示,希望儲備大米的投放能使市場恢復正常。
日本農林水產省數據顯示,目前日本政府儲備了約100萬噸大米,用於應對農作物歉收等緊急情況。在日生活多年的華人王岩告訴第一財經,以前,日本只有在歉收或發生災害時才會釋放大米儲備。讓他印象深刻的是30多年前的“平成大米騷亂”。1993年,日本經歷了罕見的冷夏,導致大米短缺。“當時日本政府就釋放了儲備大米,但仍有近200萬噸的缺口,每天都能看到米店前排著長隊。”他回憶道,“後來日本政府史無前例地從鄰國進口大米,緩解了市場供給的緊張狀態。再後來,1994年又發生了厄爾尼諾現象,促成了大米的豐收,當時市場上的大米短缺得以徹底緩解。”不過,農林水產省上個月放寬了相關的政策限制,允許釋放儲備大米以抑制價格飆升。
對於當前日本大米價格的飆升,去年夏天日本多地接連遭受颱風侵襲,導致不少消費者、批發商競相囤購大米,進一步推高了米價。而原本市場寄希望去年下半年上市的新米來提高供給,但新米的生產成本和運輸費上漲又推高了價格。數據顯示,去年12月,日本新米交易價格創下歷史新高,達每60公斤24665日元,為1990年有可比數據以來的最高值。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日本的大米收成增至679萬噸,比上年增加18萬噸,但供應量仍無法滿足家庭和餐飲業的需求。
王岩表示,如果說去年下半年是大米總量的缺乏導致價格抬高,那麼今年以來,最大的不同便是,日本當地的超市並非“無米可買”,而是此前諸如5公斤約3000日元不到的“平價米”難覓蹤影。此外,他還注意到,一些超市裏數量不多但較為便宜的進口大米,成為了大家爭相購買的對象。當然,他也表示,身邊有朋友驅車會去一些偏遠地區的超市看看有沒有“平價米”。
與氣候、流通等表面原因相比,農林水產省前官員、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主任山下和仁(Kazuhito Yamashita)去年曾撰文,將日本國內大米短缺問題的根本原因歸結為日本政府長期以來對大米生產的調控政策。“大米一直是日本人的主食,日本大米的自給率幾乎是100%。但隨著人口減少,以及消費習慣逐漸轉向麵包等主食,日本對大米的需求量減少。”山下說道,“為了保證大米價格穩定,日本政府50多年來一直推行控制耕地面積的政策,為改種小麥或大豆等其他作物的稻農提供補貼。在這一政策的影響下,日本大米產量逐年減少,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稻米品種培育計畫也陷入停滯。因此,在政府的嚴格調控下,一旦需求量稍有增加,比如當前海外遊客的湧入,就會出現短缺現象。”
山下提供的數據表明,目前全日本只有約60%的稻田被利用,每年的大米產量不到高峰時期1445萬噸的一半。因此,他一直建議日本政府徹底廢除在大米產量方面的調控政策,增加稻米產量或者引進高產品種,以確保糧食安全,過剩的產量則可以出口到其他國家。
如何影響央行未來政策
作為主食,日本大米價格的上升已帶動其他物價的上漲,家庭消費支出出現放緩跡象。根據日本央行最新統計數據,今年1月,日本國內企業物價指數較去年同期上漲4.2%,包括大米在內的農林水產品價格同比上漲36.2%。日本總務省2月7日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受物價上漲影響,日本家庭月均消費支出較上年下滑1.1%,連續2年呈現負增長。此外,日本2024年反映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的恩格爾係數為28.3%,創1981年以來新高。
日本宇都宮大學助理教授、大米流通流域專家小川雅之(Ogawa Masayuki)表示,在預期價格會進一步上漲的情況下,市場上的確存在囤積的行為,“如果市場中‘囤米’情況得不到控制,作為主食的大米可能會成為金融投機的目標。政府很難掌握這一部分數據。”在他看來,政府之所以釋放儲備大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打擊投機性行為。
與此同時,日本1月份的批發通脹率躍升至7個月來的高點,達到4.2%,且已連續第五個月呈現加速態勢。
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上周表示,央行在執行貨幣政策時,將把食品價格可能繼續高企並影響人們通脹預期的風險納入考量,“新鮮食品和其他常購產品價格超過2%的漲幅正在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包括生鮮食品在內的食品價格漲勢不一定是暫時的,有可能會影響人們的心態和價格預期。”
17日,日本內閣府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年化增長率為2.8%,高於前一季度修正後的1.7%,也遠超市場普遍預期的1.1%。這一最新數據被視為利好日本央行未來繼續加息的步伐。今年1月24日,日本央行在開年首次貨幣政策會議上決定上調政策利率至0.5%的水準,這是日本央行時隔近半年再度加息,也被視為日本政府為應對通貨膨脹、促進經濟增長的最新舉措。
不過,農林中央金庫首席經濟學家南武志(Takeshi Minami)認為:“儘管工資穩步上漲,但食品和能源成本的上漲正在打壓消費者信心,並推遲家庭支出的回升。日本央行沒有理由加快加息步伐。”
當前,農林水產省正密切關注儲備大米投放措施對米價的影響。但也有專家表示,增加供應會在短期內助力價格的下降,但也警告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政策中長期的效果可能會被削弱,“一旦儲備大米釋放導致市場上大米價格走低,又會導致供給收緊,從而繼續推高價格。”
來源:中國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