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是萬家團圓、娛樂休閒的幸福時刻,也是拉動社會消費、觀察經濟脈動的重要窗口。隨著年貨新風潮悄然興起,特別是“90後”“95後”消費群體逐漸接過新春年貨“採辦權”,“年味”已悄然發生變化,多了幾分“年輕態”。
曾經不那麼富裕的時候,年貨是瓜果糖茶的味道。如今,不管是新中式服裝、拜年表情包等“新潮年貨”,還是微單相機、樂器、戶外運動裝備等春節“新三樣”,抑或是帶家人奔赴“詩與遠方”,年貨品類花樣繁多,不僅豐富了人們的過年體驗,也孕育著消費新動能。
數據顯示,吃喝玩樂“提前訂”已成為2024年春節假期的消費關鍵字。“快遞公司春節不打烊”,“我們備足了貨源,保證各地的購買需求”……當下,為抓住湧動的消費熱情,很多商戶創新商業模式和業態,為新生代消費者呈現滿滿的“儀式感”。
“太懂我了,買它!”事實上,情緒消費時代,誰能為消費者提供優質體驗,誰就掌握了消費增長的“多巴胺”。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爾濱”花式寵遊客,迎來“潑天的富貴”;“最聽勸老闆”雷鵬琳則靠刷評論區,救活了瀕臨倒閉的傘廠……
消費活則經濟活,消費向“新”而行,經濟則企穩向“上”。2023年,中國消費市場持續恢復,消費新業態新熱點不斷湧現,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15萬億元,同比增長7.2%,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2.5%。可以說,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
不過還要看到,目前中國總體消費水準還不高,商品和服務消費都有大幅提升空間。而且,伴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物有所值”的消費理念正在年輕群體中達成共識,他們更願意購買實用性商品、悅己類商品,以及高品質商品。因此,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創新市場供給,以豐富業態、多元體驗、優質服務留住消費者,才能釋放更大的消費潛力。
2023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開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新舉措紛紛出臺。中國發展改革委表示,將提升文化、旅遊、體育等基礎設施,改善消費環境;商務部提出以“消費促進年”為主線,辦好各類促消費活動;鄭州市正在開展2024年“騰龍煥新”雙節汽車促消費活動,2月29日前,預計在全市範圍內統一發放5000萬元汽車消費券……這些無疑會進一步帶動消費從疫後恢復轉向持續擴大。
當然,只有腰包鼓了,人們才敢“花錢”。促進消費的目標絕不僅僅局限於鼓勵消費者增加支出,更重要的是要為市場帶來政策利好,做大做強相關產業。接下來,還需要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斷豐富有效供給,堅持優化消費環境,進而啟動發展潛能。
年味濃、人氣旺,熱鬧的春節市場,是消費潛力的象徵。期待各地把握住、把握好節日消費的時間窗口,從供需兩端持續發力,推動中國經濟日益“紅火”。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