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消息,據央視新聞報導,今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發佈大科學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正式運行後的首個重大科研成果。
在這輪實驗中,科研人員分析了今年8月26日該裝置正式運行到11月2日之間共59天的反應堆中微子數據,並以此為依據測量了兩個振盪參數。
據瞭解,這兩個振盪參數既可以通過太陽中微子來測定,也可以通過核反應爐中微子來測定。

中微子振盪參數的擬合結果
此前,科學界用這兩種方法的數據測量結果有大約1.5倍的標準偏差,被稱為“太陽中微子偏差”。
此次江門中微子實驗通過對核反應爐測量的太陽中微子參數,證實了這個偏差仍然存在,且測量精度相比以往國際上各類相關實驗提高了1.5到1.8倍。
據介紹,中微子被稱為“幽靈粒子”,是宇宙中最輕且最難以捕捉的粒子之一,江門中微子實驗是為探測這些“幽靈粒子”而建設的大科學裝置。
江門中微子實驗的核心探測器設備是一個有效品質約兩萬噸的液體閃爍體探測器(中心探測器)。
其位於地下700米實驗大廳內44米深的水池中央,直徑41.1米的不銹鋼網殼是探測器的主支撐結構,承載35.4米直徑的有機玻璃球、兩萬噸液體閃爍體、兩萬只20英寸光電倍增管等諸多探測器部件。
來源:中國快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