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David Lawder 報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爾·古林查斯週二表示,美國人工智能投資熱潮之後可能出現類似互聯網泡沫的崩盤,但不太可能引發導致美國或全球經濟崩潰的系統性事件。
古林查斯在接受採訪時指出,1990年代末互聯網股票泡沫與當前人工智慧熱潮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兩個時期都將股票估值和資本收益推至新高,刺激消費進而加劇通脹壓力。
他表示,當時與現在一樣,一項具有變革性的新技術在短期內可能無法滿足市場預期,從而引發股票估值暴跌。但與1999年不同的是,當前該領域的投資並非基於杠杆,而是由現金充裕的科技公司主導。
“這並非債務融資,因此若市場出現調整,部分股東或股權持有者可能蒙受損失,”古林查斯在華盛頓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年會開幕式上表示。
“但這未必會傳導至更廣泛的金融體系,導致銀行體系或整個金融體系出現資產減值。”他補充道。
未實現收益
科技企業正投入數千億美元用於人工智慧晶片、計算能力、數據中心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競相部署這項有望大幅提升生產力的技術。
古林查斯指出,這些收益尚未在經濟中顯現,正如1990年代末互聯網股票的高估值往往脫離實際營收,最終導致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及2001年美國淺層衰退。
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彙編數據顯示,當前人工智慧熱潮的規模小於互聯網泡沫時期——自2022年以來,美國人工智能相關投資增幅不足國內生產總值的0.4%,而1995至2000年間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投資增幅達1.2%。
古林查斯指出,儘管對金融穩定的直接影響可能有限,但人工智慧領域的調整或將引發市場情緒與風險偏好的轉變,進而導致更廣泛的資產重新定價,給非銀行金融機構帶來壓力。
“但這並非直接關聯。我們尚未觀察到債務管道產生巨大影響,”古林查斯補充道。
2008年美國房地產泡沫高峰期的過度杠杆化助推了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多家大型銀行倒閉,並引發了自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通脹效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週二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指出,人工智慧投資熱潮是支撐今年美國及全球經濟增長的因素之一,其他因素還包括美國關稅水準低於預期,以及美元貶值推動的寬鬆金融環境。
但古林查斯指出,新增投資和消費正推高需求與通脹壓力,卻未帶來相應生產率提升——即便非科技領域投資因特朗普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而下滑。
古林查斯表示,IMF預測2025年美國消費者價格通脹降幅將收窄至2.7%,2026年僅降至2.4%。一年前,IMF曾預測美國通脹率將在今年回歸美聯儲2%的目標水準。
其他推高通脹的因素包括:美國移民減少導致勞動力供給受限,以及關稅對消費價格的滯後效應。
“目前關稅的影響正逐步顯現。現有證據表明,進口商已通過壓縮利潤率吸收了關稅成本,並未將全部壓力轉嫁給終端消費者,“古林查斯指出,”出口商也未承擔這部分成本。”
特朗普曾豪言保護主義政策的代價將由外國承擔,他押注出口商為維持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立足點而主動吸收成本。
古林查斯的評估與學術研究、行業調查及企業領袖的觀點一致:美國本土企業正在承擔關稅成本。
他指出進口價格並未下降,“因此出口商並未吸收關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