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郵輪旅遊規模迎來大幅增長,尤其是核心市場上海,前三季度同比增長45%,達到75.5萬人,超過去年全年水準,成績斐然。然而,當橫向看國際,縱向看長期,中國郵輪市場處於恢復性階段的底色沒有改變,產業生態體系需要深層次建設需求愈發強烈。參考國內外的發展經驗和國產大型郵輪的實踐,唯有原創郵輪(注:根據中國乘客消費需求和中國運營公司管理需求,結合中國文化打造的面向中國市場的郵輪)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市場促進和產業帶動作用,是中國郵輪產業未來發展的核心動力。
一、原創郵輪的核心是本土需求
判斷一艘郵輪是不是原創郵輪,核心就在於看有沒有適配好中國消費者消費需求和生活習慣,有沒有很好地融入中國文化。長期以來,郵輪被視為一種舶來品,這與其資本背景、建造地點和運營企業無關,本質上就是因為其船型和產品中一脈相承的歐美需求和歐美文化。
過去十幾年,中國郵輪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行業普遍認為,中國郵輪產業實現了“全產業鏈”的貫通。對這一判斷的正確理解需要從兩個方面展開:
在價值鏈、製造鏈這條明線上,確實做到了貫通。依託首艘國產大型郵輪,中國郵輪產業不僅具備了設計研發能力,也建立了郵輪生產線,調動了全球配套資源,並成功實現了交付運營,驗證了從製造到運營這條路在中國是可行的,這是2018年以來取得的最大成績,但本質上還稱不上原創。
在創新鏈這條暗線上,產業仍處於補鏈階段。最核心的表現就是中國郵輪產業至今還沒有催生一艘原創郵輪,也就是說運營端積累的經驗、問題和數據,未能轉化為驅動後端研發製造的生產要素,從運營到製造的創新暗線,遲遲沒有打通,至少是沒有得到驗證。
因此,戰略上來講,發展原創郵輪是當前階段中國郵輪產業的責任和使命。
二、原創郵輪是增加有效供給的最有效方式
2024年以來,業界對中國郵輪產業迎來第二個“黃金十年”充滿期待,然而深層次剖析支撐郵輪產業發展的要素後再看,需求端、供給端和政策端三個“基本面”並沒有結構性的變化。
在需求端,要看郵輪人口基數。郵輪人口要看收入水準、郵輪文化、出行證照三個要素,從收入層面看,我們已經達到了這個郵輪旅遊的收入門檻,但短期來看,在複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下,儘管經濟在持續回升,消費仍需要進一步提振。中國郵輪文化根基薄弱,2023年起開始重塑,愛達·魔都號作為“大國重器”發揮了巨大作用,還被評為文旅部的“文旅好品牌”創新案例。在出行證照方面,中國有效個人護照的持有量是1.6億張,對比2019年沒有增長。綜合三個因素,中國的人口基數整體呈下降趨勢。
在供給端,要看郵輪產品的有效供給。有效供給就是真正吸引消費者的好航線、好娛樂、好服務。2019年,國際郵輪公司主導中國市場,佈局大船、新船,從中國母港出發的郵輪總運力達到4.7萬,2025年,中國市場呈現出中資為主的局面,國際郵輪公司的部署數量和部署週期下降,那些“專門為中國市場打造的郵輪”也轉移到其他市場,總運力下降到2.7萬。
在政策端,要看和國際接軌的程度。歐美在現代郵輪產業的探索超過50年,在航線審批、金融保障服務、安全監督、出入境管理、娛樂專案、人才培養、品牌行銷、基礎科研等方面的管理和規劃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對比來看,最近兩年,中國政府在外國人來華、港口補給、促進郵輪消費等方面也出臺了很多新政策,破除了諸多阻礙。但比照歐美,我國的郵輪政策建構機制需要進一步優化,在具有牽引性的政策領域還要繼續發力,為產業上下游充分賦能。
在需求端、供給端、政策端沒有結構性變化的情況下,如何理解中國郵輪市場2025年的市場增長呢?我們要從兩個角度來分析。
一是從短期來看,國際市場2023年就已經完全恢復,中國仍在恢復期。2022年歐美郵輪市場就迎來了全面恢復,迅速增長到2040萬。2023年完全恢復,突破3000萬大關,超過了2019年水準。2024年更是進一步增長到3460萬人,根據國際郵輪協會CLIA的預測,2025年預計還將增加8%—9%。相比之下,中國郵輪市場去年2024年恢復到101萬人,不到2019年一半,儘管今年前三季度同去年比大幅增長,但全年最多恢復至2019年的70%。
二是從長期來看,國際郵輪市場進入長期穩定增長階段,中國仍處在探索期。從2004的1510萬人到2024年的3460萬人,20年間,全球郵輪市場的年增長率穩定保持在5%左右,CLIA預測預計未來幾年依然如此。中國市場從2006年開始起步,2012年到2017年快速增長,從66萬人發展到496萬人,達到峰值,隨後就開始下降,到2019年下降到207萬。相比於全球市場的穩定增長,中國市場的波動性說明了產業發展的不完備和市場支撐要素的不穩定。
所以,宏觀來看,2023—2025年中國市場的增長是恢復性的,但恢復的速度與歐美存在差距,更重要的是,中國市場還未走出探索階段,持續的增長存在“隱形的天花板”,要突破天花板,還是要從三大支撐性因素入手。
長期來看,在三大因素當中,有效供給是決定性、牽引性的主動因素,人口基數和政策體系是支撐性的從動因素。50年來,歐美郵輪公司不斷地推出原創郵輪,帶動塑造了完整的產業集群、濃厚的郵輪文化和成熟的政策體系。增加有效供給的手段有兩個維度,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優化產品和服務的維度。在運營初期,產品優化、航線優化、管理優化都能夠帶來市場增益,這也是複航三年來,中國郵輪市場持續增長的根本原因,但是隨著優化的力度不斷加大,運力上限和船型上限的天花板也逐漸顯現,一是郵輪公司不可能提供超越總運力的船票,也不可能提供超越船型平臺的產品和服務。此時,增加有效供給就必須依靠投入新船。
二是新船投入維度中,國際郵輪公司增加在中國的船隊部署的方面。這一舉措不僅能快速提升有效供給,還能驅動中資郵輪公司加速進步,實現雙贏,就像特斯拉超級工廠之於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充分發揮“鯰魚效應”。但中國市場的不確定性、國際政治的複雜性,也讓國際郵輪公司在加大在華資源投入上存在憂慮。
三是新船投入維度中,增加中國原創郵輪的投入的方面。原創郵輪基於本土的運營數據和運營管理出發,能最大化地滿足中國乘客的需求,呈現中國文化,提高管理效率,是增加有效供給的最直接手段。從產業帶動方面看,無論國內外,郵輪作為重大工程和科技創新的平臺,通過郵輪研發、研製、交付的持續報導,能夠起到很好的文化培育和市場行銷作用。大國重器的投入使用也是引導政策創新的重要途徑,國產大型郵輪工程(愛達·魔都號)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三、原創郵輪的開發路徑
從國際慣例來看,一艘原創郵輪的開發要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歷經三個階段:
第一步是需求整合與船型開發階段。
第二步是設計、建造、交付階段。
第三步是運營維保、改造與持續服務階段。
其中第一階段至關重要,是頂層策劃階段,決定了郵輪定位、風格、產品內容、造價和後期運營的管理流程。這是郵輪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我們最缺乏的能力。中國郵輪產業創意鏈未打通,就是指已經形成的能力沒有機會在這一階段得到驗證。
高效協同的體制機制是這一階段工作得以開展的基礎。首先是組建一個運營公司和設計公司組成的多學科聯合團隊,基於成熟的產品開發的方法和工具,充分調動國內外的設計資源,完成市場調研、需求整合、產品規劃、品牌校驗等工作,形成原創郵輪的合同設計,也就是歐美郵輪產業話語體系中“定義郵輪”(ship definition)的關鍵環節,能夠為後續深化設計、建造、配套、調試,乃至於交付、運營、維保建立完整的規劃。
要建設原創郵輪,同步還要開展大量的配套能力建設。郵輪產業之所以叫“黃金產業”,就是因為它強大的帶動能力。運營、研製、供應鏈等主幹業務的良好運轉,需要十大類配套能力的支撐,包括對基礎技術的研究、金融、各種外包服務、品牌和專利保護、交通運輸、銷售售後、綠色環保、檢測檢驗、數字賦能和軟體開發等,他們組成了郵輪產業的“根系”。歐美郵輪產業的快速恢復和長期穩定增長,與其有扎實、深厚的“根系”有很大的關係,相比之下,中國郵輪產業才剛剛起步。
四、開發原創郵輪的建議
中國郵輪產業的發展以郵輪運營為龍頭、設計建造為動力、供應鏈為支撐、政策體系為保障,“四輪驅動”模式至今未變。在原創郵輪這裏,這個理念就有了更加具體的詮釋:
新船訂單是原創郵輪的起點和原動力,沒有訂單,原創郵輪的開發就會停留在構想層面,無法真正落地。以中國港口為郵輪母港的郵輪公司加快投資佈局,拿下“首艘中國原創郵輪”的桂冠,樹立品牌形象,也助力中國郵輪產業突破初創期。
國際合作是郵輪開發的標準模式,“原創郵輪≠中國郵輪”,一艘原創郵輪的前期設計應由一個團隊主導,十幾家單位共同完成,包括藝術設計、資訊化規劃、商業策劃、產品規劃、供應鏈規劃等,也唯有廣泛的國際合作才能確保原創郵輪保持技術先進性。
供應鏈體系要堅持“以我為主,全球合作”,以我為主的中國設計團隊掌握供應鏈的主導權,中國供應鏈和全球供應鏈共同競爭,統籌考慮技術、安全和成本因素,為原創郵輪提供配套服務。
政策支持就是要為原創郵輪落地破除障礙,為原創郵輪保駕護航,包括破解船型開發階段的產品、航線限制問題,提供安全、環保等方面的技術支持,解決融資難,訂單難落地的問題,保駕護航的同時也推動政策體系的完善。
經過首批兩艘國產大型郵輪的設計、建造和運營,形成了以華夏郵輪和中船郵輪為代表的運營龍頭、以中船郵輪為代表的研發設計核心、以外高橋為代表的建造能力、以及國際國內一體的供應鏈能力,完全有能力推動原創郵輪的開發工作,為中國郵輪產業開創新的紀元。
(作者楊國兵為中國旅遊車船協會郵輪遊船遊艇分會會長,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來源:中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