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15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聯合發佈《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規劃》圍繞五大科學主題,提出至2027年、2028年-2035年和2036年-2050年三個階段實施的科學任務規劃,形成至2050年中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
在同日舉辦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介紹,當前中國空間科學進入了創新發展的“快車道”,空間科學的原創成果開始呈現出多點突破的態勢。
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發佈
《規劃》提到,中國將分三個階段梯次佈局和論證實施國家空間科學任務,統籌和強化任務驅動的基礎研究,打造空間科學高水準人才隊伍,不斷取得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標誌性原創成果,實現空間科學高質量發展,帶動空間技術創新突破,促進空間應用升級換代,躋身國際前列,成為空間科學強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赤飆表示,空間科學是航太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空間科學研究總體上還處在起步階段,是建設航太強國道路上必須補齊的短板。制定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有助於中國空間科學工作進一步錨定目標、統籌力量。
作為中國首個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劃》將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開展空間科學研究的依據,將有助於中國進一步統籌國內相關科研力量、凝練部署重大科技任務、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從而使中國在有基礎、有優勢的領域儘早取得世界級的重大科學成果,為拓展人類知識體系和推動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多領域研究加速推進
當前,中國空間科學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從弱到強,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目前中國空間科學的原創成果開始呈現出多點突破的態勢。“悟空號”開展暗物質粒子探測;“墨子號”首次開展空間尺度的量子科學實驗;“慧眼”成為中國首個空間X射線天文望遠鏡;“羲和號”“誇父號”競相逐日;“嫦娥六號”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天問一號”開啟中國火星探測的序幕;中國空間站建成中國首個太空實驗室。
“這些任務的實施,推動中國科學家在暗物質粒子探測、量子力學檢驗、高能天體物理實驗、太陽‘一磁兩暴’觀測、高能時域天文觀測、月球形成與演化、火星環境與地質構造、空間環境下的物質運動規律和生命活動規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學研究進展和成果,深化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也標誌著中國正在走近世界空間科學舞臺的中央。”王赤提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局長朱俊強表示,空間科學是對人類認知極限的延伸,這些對未知的探索將帶動各種探測手段的進步,比如對感測器、精密光學儀器、高性能探測器的帶動能極大促進技術的進步。這些技術進步,也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助推生產力發展。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