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使中國站到了人工智慧的最前沿。但是,全球注意力轉向DeepSeek之際,中國尚未在太空領域實現自己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一些中國專家認為,天問三號任務可能會帶來這樣的突破。天問三號任務的目標是從火星採集岩石樣本,這有可能使中國比歐美的“火星樣本取回”任務領先數年。
中國的航太領域呈現一個清晰的模式:一個有條不紊的長期戰略,它由對科技主導地位的渴望、無處不在的商業考慮,以及國家的產業政策指導等塑造。正如中國領導人所說,探索太空永無止境。
過去25年,中國已從全球航太工業的小角色轉變為重要力量。中國的太空戰略由國家推動,但也尋求從私營部門的創新中吸取經驗。北京鼓勵出現一批商業航太公司,推動工程和市場驅動型應用的發展。目前,中國在航太領域尚未達到與美國平起平坐的水準,但其商業航太產業正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迅速發展,從而有可能在未來10年出現一個全國冠軍。這些公司將SpaceX及其“星鏈”網路視為創新的標杆,強調快速迭代、降低成本和適應市場需求。
中國的民營航太公司是瞭解中國更廣泛雄心的關鍵。與通常依賴政府訂單的西方同行不同,中國的商業航太公司往往側重於消費者驅動的商業化。它們採用更靈活的商業模式,並將衛星技術融入日常應用。華為、小米和比亞迪等公司將衛星通信融入智能手機和電動汽車,這反映出中國正在推動太空技術與消費市場的融合。中國戰略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確保獲得有限的太空資源,特別是用於通信的衛星頻譜。
除了經濟雄心,中國的太空探索既展示了技術進步,也反映了其更廣泛的地緣政治抱負。中國取得了重大的里程碑式成就,包括嫦娥五號任務、天宮空間站的建成和天問系列火星探測任務。這些成功表明,中國在太空領域的自主權日益增強,並決心與美國一較高下,成為引領者。
太空也被融入了中國的外交政策。中國領導人表示,中國願同各國一道,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外空,推動航太技術更好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中國的太空計畫反映了其工業發展的更廣泛模式,即有條不紊、由國家指導,旨在通過著眼於規模和降低成本來實現長期戰略優勢。現在,中國可能尚未實現決定性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但肯定正在著力為戰略突破創造條件。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