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批數字基建專案加快建設落地,其中智算中心成為佈局重點,北京、四川、寧夏、河南等多地智算中心開工或投入使用。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算力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智能算力規模占比提升至逾30%。
下一步,多地多部門將持續優化算力基礎設施佈局,加大高性能智能算力供給,完善算力服務,進一步滿足人工智慧應用發展需求,加快構建中國一體化算力體系。
7月初,天府智算西南算力中心正式在四川成都投運。據介紹,該中心將以算力支撐成都打造千億級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賦能工業製造、自然科學、生物醫學、科研模擬實驗等領域的人工智慧創新。
這不是個例。近一個月來,銀川綠色智算中心專案集中開工;北京移動在京建成首個大規模訓推一體智算中心,支撐高複雜度、高計算需求的百億、千億級大模型訓練推理;鄭州人工智慧計算中心開工建設,總投資超16億元……以智算中心為代表的數字新基建正加快建設落地。
中國統計局7月15日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中國新建5G基站46萬個;規劃具有高性能電腦集群的智算中心達10餘個,智能算力占算力總規模比重超過30%。
“人工智慧大模型等應用爆發式發展帶動了智能算力需求激增。”中國資訊中心資訊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智能計算發展迅速,已經成為中國算力結構中增速最快的類型,其中大模型是智能算力的最大需求方,需求占比近六成。預計到2027年,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年度複合增長率達33.9%。
隨著智能算力需求增長,多方正積極部署進一步提升智能算力供給能力。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將加強智算引領,優化算力結構。積極推進人工智慧計算架構和軟體生態建設,加速突破一批標誌性技術產品和方案,鼓勵各方主體探索智能計算中心建設運營新模式。
此外,多地也紛紛出臺專項規劃,明確未來幾年建設目標,並在技術、應用、資金等方面完善支持舉措。例如,江蘇發佈省級算力基礎設施發展專項規劃,提出到2030年全省在用總算力超過5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次數),智能算力占比超過45%;甘肅提出對算力網路新型基礎設施在用地、市政配套設施建設、人才引進、資金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業內人士認為,算力基礎設施創新發展有望帶動數字經濟相關產業增長,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有關研究表明,計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1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和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分別增長3.3‰和1.8‰。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中國一體化算力體系”部署,多方在夯實算力發展基礎的同時,也在算力互聯上展開探索。
7月11日,中國國內首個算力互聯公共平臺發佈,平臺將對全國範圍內的算力資源進行標識註冊和測試,通過平臺可以查詢全國範圍內的算力資源和相關算力調度服務,為各行各業提供真實、可信的算力支持,加速推動算力互聯互通。
中國數據局、工信部等相關部門也加快部署,包括構建聯網調度、普惠易用、綠色安全的中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圍繞中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優化骨幹網絡架構,建設高速算力網路,深化新型資訊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的賦能和支撐作用;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算力服務企業,打造統一算力服務大市場等。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院長餘曉暉認為,下一步,需強化頂層設計,研究制定算力互聯互通指導意見和實施指南,推進試點示範,統籌建設多層級算力互聯互通平臺;加快標準建設,形成完備的算力互聯互通標準體系,引導行業規範建設,以標準帶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實踐。
單志廣表示,應面向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和業務需求,以集約、標準、高效、綠色的方式,重點在算力樞紐及人工智慧發展基礎較好地區開展智算中心建設,通過科學佈局、雲化共用、算網融合、高效調度的方式,實現智能算力資源適度超前發展。同時,形成投、建、運、管、用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持續提高智算資源的利用率,帶動智能算力成本不斷下降,切實發揮智算“普惠”“普智”的作用。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