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發展步入快車道,形成全球最大國內旅遊市場,成為國際旅遊最大客源國和主要目的地,旅遊業從小到大、由弱漸強,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徵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旅遊發展之路。
2023年中國國內出遊人次48.91億,較2012年增長了近20億人次;2012年至2022年的10年間,中國國內旅遊收入年均增長10.6%。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旅遊業加速發展,規模持續擴大,品質不斷提升,並有力帶動了諸多行業的發展,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旅遊發展之路。旅遊業作為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地位更加鞏固,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剛性需求,在高質量發展中躍上新臺階。
彰顯經濟活力
2023年年初以來,中國國內旅遊市場加速回暖、勢頭強勁。進入2024年,從春節到清明假期 ,再到“五一”假期,中國多地旅遊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文旅消費熱潮湧動,彰顯經濟發展活力。除了“老牌”旅遊城市,一批新興旅遊目的地也日益受到遊客青睞。自2023年以來,中國國內旅遊市場高開高走、加速回暖,出入境旅遊供應鏈逐步恢復,實現了預期增長,旅遊經濟保持了量的預期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2024年中國國內旅遊和國民休閒將轉入繁榮發展的新階段,經綜合研判,預計2024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將超過60億,出入境旅遊人數合計有望超過2.6億。旺盛的旅遊需求也推動著各地旅遊產業不斷升級迭代,如今,旅遊已從過去單一的景區觀光向休閒度假、文化感悟、科技體驗等多維度拓展。各地在加強交通、通訊、住宿等硬體設施建設的同時,依託當地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打造特色產品和線路,滿足遊客多樣化需求。
在陝西省袁家村,基於“關中民俗”的文旅產業發展讓這個不靠山、不近水的小村子成為致富典型,斬獲了“中國文明村鎮”“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等榮譽。數據顯示,袁家村年接待遊客超600萬人次,旅遊業成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並帶動周邊萬餘村民就業。
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廣東省大力發展旅遊裝備製造業,並推出了一系列高科技旅遊產品,如無人機航拍、VR體驗館等,吸引了大量年輕遊客。廣州塔燈光秀、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等,則成為城市新名片。
科技創新也為中國旅遊業發展注入新動力。建設智慧旅遊平臺、提高旅遊管理效率、為遊客提供更個性化的服務……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的應用,不斷助力創造旅遊新場景。
呈現文化魅力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不僅僅是看風景、走景點,更是一種文化的體驗和交流。近年來,在挖掘和傳承地方文化的基礎上,強化地域文化與旅遊專案的深度融合,讓旅遊“火”起來,文化“活”起來,成為許多地方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妙招”。例如,陝西省西安市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園、“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深入挖掘唐文化,打造沉浸式“唐潮”之旅,吸引眾多國內外遊客前往觀光遊玩。
近日在第二十二屆徐霞客開遊節上發佈的《中國國內歷史文化遊熱潮解讀報告》顯示,如今歷史文化遊迎來新熱潮。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等歷史類博物館,灌縣古城、磁器口古鎮、朱家角古鎮、塘棲古鎮、前童古鎮等川渝和長三角地區的古鎮深受遊客喜愛。在古色古香的景區裏,穿著漢服“打卡”,成為頗受歡迎的“新中式”旅遊的代表。去年底舉辦的西塘漢服文化周上還出現了不少外國面孔,他們身著傳統漢服,體驗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遊。
添彩美好生活
旅遊已成為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大優質旅遊產品供給力度,旅遊景區數量不斷增加,類型更加多元。目前,中國已建成A級旅遊景區1.57萬家,其中5A級旅遊景區339家。旅遊景區類型從傳統的自然山水、人文古跡,逐步拓展至鄉村、冰雪、紅色、主題公園等。
四川省成都市的“東郊記憶”文化園區裏,在國營紅光電子管廠舊址上改建而成的建築充滿設計感和“藝術範兒”,舉辦的各種展覽和演藝活動深受本地和外地遊客喜愛。從曾經破敗的廠房,到如今人流如織的“打卡地”,旅遊業為老舊工業遺產保護打開了新大門。在重慶、寧夏、福建等地,一處處礦坑蝶變為風景優美的景區,成為人們度假休閒的好去處。通過旅遊業實現脫貧、就業、致富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在浙江安吉,曾經的礦工變身民宿主,在綠水青山中接待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在吉林長白山,曾經的伐木工人成了旅遊公司員工,享受到了當地發展生態旅遊的紅利;在安徽祁門,茶農們在家門口就能將茶葉銷售一空……
各地在加快發展生態旅遊、鄉村旅遊、紅色旅遊、康養旅遊、研學旅遊等形式多樣的旅遊產業時,也讓更多遊客在旅途中欣賞美麗中國、體悟燦爛文明、感受發展活力。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