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Sophie Yu 和 Farah Master 報導 過去數月間,北京78歲退休老人王淑雲豪擲8000元(約合1115美元)購買營養課程以助減肥降糖,又斥資1200元購置阿迪達斯運動鞋。
這位退休前擔任公務員的老人每月領取1萬元養老金,遠高於平均水準,且無子女贍養,還經常購買新西蘭進口牛奶。
“我專注於過好自己的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目標,”王女士表示。
作為中國約3億退休人員中的一員,她正是當前國家大力推動的“銀髮經濟”核心群體。
2021年政策綱要曾提出開啟老年人“新紀元”,要求“大力培育”銀髮經濟,而今年政府舉措更趨密集。政府已就該議題發佈至少20份聲明,敦促企業提升餐飲、健康及養老服務品質,推出更多金融產品,並聚焦新型商業模式。
此舉的緊迫性源於雙重因素:中國老齡化進程迅猛,60歲以上人口預計到2035年將達4億——約等於美國和義大利人口總和。
與此同時,整體消費增長乏力,年輕一代因貿易摩擦、債務纏身的房地產行業等經濟困境喪失消費信心,導致通縮和就業不穩定。
經濟學家指出,中國過去四十年的快速發展使老年人積累了可觀儲蓄,使其消費能力遠超過往節儉度日的老年群體。
據歐睿國際研究公司數據顯示,2015至2025年間,60歲以上中國家庭的消費總額預計將增長129%,遠超全國人口79%的平均增速。
歐睿國際消費者高級全球洞察經理Jana Rude指出:“這表明成熟消費者群體不僅數量在增長,消費增速也相當可觀。”
儘管老年家庭平均支出低於年輕群體,但整體而言仍是消費主力軍。
其消費增速將持續加速:歐睿預測,2025至2040年間中國60歲以上人群總支出將增長逾三倍,而同期全國人均消費增幅僅為136%。預計到2040年,該群體將占中國消費總額的34%,遠高於當前24%的占比。
銀髮科技
瞄準老年消費群體的中國企業中,百年珠寶品牌老鳳祥於六月推出人工智慧眼鏡時宣稱已“跨入銀髮科技領域”。
該眼鏡提供“長者友好體驗”,可輔助閱讀藥品標籤、菜單等小字體物品,迷路時提供語音導航,並能進行“情感對話”以陪伴長者。
科技巨頭小米表示,已在手機和電視中努力添加長者友好功能,並推出遠程輔助功能,讓子女能通過智能燈具和空調輕鬆控制父母的生活環境。
保險與醫療保健集團平安表示,提供老年護理服務和產品是重要增長領域。自去年底以來,該公司已推出數百項居家養老福利,例如通過人工智慧系統監測健康和環境風險,該服務自2021年推出後現已覆蓋75個城市。
然而經濟學家指出,儘管政府和企業都在努力,但老年人最終往往不會花太多錢。
此外,雖然像王先生這樣的前公務員享有豐厚的養老金,但中國城市退休人員的平均月養老金只有3000元,農村地區的養老金甚至可能低至200元。
法國興業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麗西亞·加西亞·埃雷羅表示:“老年群體消費力不足以抵消通縮壓力或推動整體經濟增長。”
北京66歲退休人員喬莉或許就是典型例證。他最近的一次大額消費是花5萬元買了一條木珠綠松石項鏈,但通常他更願意把多餘的錢買些新鮮蔬菜分給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