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舞蹈煥發傳統文化活力
近年來,舞蹈藝術越來越多地走進大眾的視野,隨著融媒體和AI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加持,特別是經過春晚、綜藝等電視平臺以及B站、抖音等網路平臺的不斷刷屏,使曾經只在劇場演出、受眾比較有限的舞蹈和舞劇作品屢屢成為“破圈”的爆款,甚至一票難求。尤其是在“國潮國風熱”的當下,傳統舞蹈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溫度喚醒的是當代中國人所共通的民族記憶。
在傳統舞蹈中,我們既能看到源自唐代《簪花仕女圖》再現大唐女子風韻的《簪花仕女》、源自遼代壁畫融樂舞於一體的《散樂圖》,以及源自敦煌156窟壁畫《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展現大唐勇士威武出征的男子群舞《歸義》,又能在《心之鼓》《火塘》《馬鈴兒搖響幸福歌》《冰淩花》《江南》等作品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傳統舞蹈語彙的當代轉換。尤其是基於傳統文化的大型舞劇創作,不僅成為現象級的熱點話題更成為劇場票房的極佳保證。僅以獲得第十七屆文華大獎的舞劇《五星出東方》《騎兵》和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為例,或是以舞劇的形式將古老的文物“復活”於當下的舞臺,並以當代人的視角對於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進行深入的再闡釋;或是透過騎兵和戰馬的一生,致敬先烈、宣揚愛國主義;亦或是以舞為核,以詩為形,以畫為神,串聯出傳世畫作以及中國人心中的丘壑與眉間的山河。就像我們經常說的,在這些爆款舞劇中,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人的審美。
當下的傳統舞蹈創作常常是過去與當下、傳統與當代的聯通共融,打破了既有的時空格局,也回歸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傳統文化不再高冷、沉默地置身於博物館,而是以鮮活的姿態重返當下的舞臺,同時,當代人也在回望傳統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文化的溫度,為心靈找尋到了詩意的棲息之地。
古意新風淬煉文化認同
在當代社會,傳統文化煥發勃勃生機,其中中國傳統舞蹈成為獨具魅力的一個焦點。儘管科技飛速發展,中國傳統舞蹈的存在卻並未淡化,反而通過高科技的加持,展現出嶄新的面貌。比如河南衛視推出的《中秋奇妙遊》節目中的《霓裳羽衣曲》,巧妙地運用情景融合,通過先進的舞臺技術和華麗的服化道具,將大唐盛世的美景再度呈現,而舞者獨特的舞姿更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親臨大唐。這種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創新表達方式,使得傳統舞蹈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古意新風淬煉文化認同。
《霓裳羽衣舞》不僅提供了視覺享受,更潛移默化地進行審美教育。這並非強行灌輸,而是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人們自然而然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更培養了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這種教育具有深遠和長久的意義,讓人們理解文化是一種傳承,是歷史的印記,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並從中展現出國人對歷史的尊重、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藝術的不懈追求。這正是中國傳統舞蹈的獨特魅力,也是它永不衰老的藝術生命力所在。通過這種昇華,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傳統與現代並非對立,而是相互融合,為文化的傳承賦予了新的活力,讓每一個觀眾都在跨越時空的舞臺上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