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1月14日,臨近春節,剛過完70歲生日的倫敦華埠商會主席鄧柱廷,馬不停蹄地忙著一項“重要工作”——龍年新春活動籌備事宜。
從2002年起,倫敦華埠商會每年都要在唐人街附近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舉辦春節慶典活動。經過多年發展,這項活動已成為亞洲地區之外規模最大的春節慶祝活動,也是英國最重要的少數族裔多元文化活動之一,每次都會吸引數十萬民眾參加,規模最大的一次參與人數超過70萬。
鄧柱廷是該活動的重要發起者和組織者。他告訴中新社記者,2023年倫敦春節慶典活動舉辦期間,英國首相蘇納克特地發來賀信,讚揚英國華人社區的卓著成就和為英國社會作出的貢獻。
1975年,22歲的鄧柱廷初到英國,第一站就是倫敦唐人街。自此,他再未離開。那時的他沒有想到,自己將來會是倫敦唐人街發展壯大的親歷者、見證者,並成為英國華人群體中的代表性人物。
步入倫敦唐人街,氣派的“中國太平牌樓”迎接世界遊客,大紅燈籠一排排高高掛起,瑞獸石獅子呈現“鎮宅之姿”,古樸的涼亭寓意吉祥團圓,街邊酒樓的櫥窗前掛著油亮的廣式燒鴨,商超裏的中國貨物品類豐富,“中國風”元素盡收眼底。
倫敦唐人街牌樓迎接國際遊客,攝於2024年1月8日。
但唐人街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這個模樣。“追溯倫敦唐人街的變遷史,就猶如翻看一部英國華人奮鬥史。”鄧柱廷說。
倫敦最早的華人聚居區位於城東的船廠區萊姆豪斯(Limehouse),自19世紀起赴英的華工就在那裏生活。1914年,隨著前來英國的華人越來越多,萊姆豪斯出現了專為華人水手服務的中國餐館和商店。就這樣,最早的華人社區在倫敦城東逐漸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倫敦實施猛烈轟炸,華人社區也受損嚴重,大批華人開始遷往倫敦西區。
20世紀60年代,大批華人從香港移民到倫敦,其中不少都從事與餐飲相關的行業。精明的華人也從這一波移民潮中嗅到了發展旅遊業的好機會,唐人街出現了許多為新移民服務的旅行社。
遊客在倫敦唐人街中餐館享用美食,攝於2024年1月8日。
鄧柱廷初到唐人街時,這裏才初步成型。“那時的唐人街比較昏暗,街道的衛生和治安狀況也很差,被稱為‘三不管地帶’。”鄧柱廷說。
1978年,一眾從香港新界來的移民成立“街坊會”,就是現在倫敦華埠商會的前身,唐人街的大部分商家都加入為會員。有了華人社團組織,華人更加團結。
“經過數十年經營的唐人街,各方面都好起來。”鄧柱廷說,1986年,戴安娜王妃訪問唐人街,當時唐人街的僑領在社區中心接待,賓主相談甚歡。這是英國王室成員第一次正式訪問唐人街。
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作為王儲的時候曾三次訪問唐人街,鄧柱廷負責接待工作。鄧柱廷回憶說,查爾斯遊覽唐人街,與商戶打招呼,並與百餘位華人代表交流。當時不少人建議改建唐人街,查爾斯立即回應表示支持,這也成為唐人街發展的重要節點。
“英國王室很重視華人社會,稱讚我們華人在英國勤奮、守法,並鼓勵我們把倫敦唐人街打造成為世界最好的唐人街。”鄧柱廷回憶說。
如今,倫敦唐人街已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活社區。在這個由爵祿街(Gerrard Street)、華都街(Wardour Street)、麗人街(Lisle Street)、麥高田街(Macclesfield Street)等數條街道組成的區域內,有近百家餐廳,數十家商店、酒吧和各類專業機構,為五湖四海的遊客提供地道的東亞服務。
近幾年,每逢春節期間,英國著名地標“倫敦眼”(The London Eye)都會換上呈現紅色和金色主題的“中國新裝”,過中國年。
鄧柱廷說,近年來,倫敦華埠在英國社會的地位不斷提高。倫敦華埠的繁榮不僅是華僑華人努力的結果,也折射出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矚目與重視。
“在英國人眼中,華人社群有三個‘最’:拿政府救助金的人最少、失業率最低、學生讀書成績最好。我相信華人群體在英國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鄧柱廷說。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