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2023年的汽車降價大潮後,2024年的第一輪降價,甚至比2023年來得還要早。
2024年1月1日,特斯拉首先公佈了部分車型保險補貼和汽車金融補貼,購車成本降幅在6000元以上。
而就在眾人覺得新年的第一輪降價已經揭曉完畢時,1月12日,特斯拉於再次宣佈對Model 3,Model Y車型降價,降幅分別達到1.4萬元和7500元。
特斯拉的降價,進一步強化了這樣的一種市場認知——2024年價格競爭,短期可能很難結束。
“短期來看,各大Tier配套商的短期合約價格肯定是不變的,但車廠降價如果長期維持,那麼配套商很難不被影響。”一位華東智能汽車Tier1配套商人士曾在去年汽車大幅降價期間告訴記者。如今這一預期似乎在逐步得到印證。
2023年年末,鐳射雷達、商用自動駕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等智駕企業相繼曝出上市計畫。
過去“霧裏看花”的智駕行業,在相關企業IPO招股書披露中,露出經營情況的冰山一角——量能普遍提升,同時毛利不約而同出現劇烈下滑。
2024年,如車廠繼續降價,那麼智能汽車產業鏈的深刻變革,可能將進一步加速。
鏖戰毛利
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包括中控大屏、語音交互、車聯網等智能化前裝市場的滲透率已經超過了70%。其中,中控娛樂系統的前裝滲透率已經超過90%,其幾乎成為行業標配。
而除較為成熟的座艙產品,包括NOA和高級輔助駕駛ADAS系統在新車的智能駕駛前裝滲透率也接近50%。
這意味著,過去通過加速滲透實現高速成長的智能汽車,也已經被拉入了價格博弈的旋渦之中。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A股7家聚焦汽車智能化賽道企業中,所有企業均在2023年實現汽車相關業務的成長,但仍有5家企業2023年前三季度企業的銷售毛利率出現下滑。
其中下降程度最高的企業,包括已經於2023年9月宣佈擬出售汽車電子業務板塊的北斗星通(002151.SZ)等。
財報顯示,北斗星通待售子業務“北斗智聯”,2023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2.57億,同比高增72.66%。但與此同時,汽車業務毛利2023年上半年錄得6.54%,同比下降4.16個百分點,虧損達7927萬元,同比增虧76.64%。
汽車智能化首波紅利結束之後,如“北斗智聯”這樣聚焦汽車智能賽道的企業,已經開始在整體競爭格局中落入下風。
而頭部企業,在2023年汽車智能化企業的毛利下降大潮之下,也受到了包括匯率因素在內的客觀環境影響。
智能汽車領域最受關注A股企業,德賽西威(002920.SZ)2023您三季度拆分毛利同環比均出現下降,其一部分受美元採購晶片導致匯率損失引發,另一方面也受車廠降價大環境影響,難以有效實施成本轉嫁。
然而,行業的競爭難阻頭部企業繼續提升市場份額。德賽西威2023年第三季度實現歸屬股東淨利增速超過三位數,營業收入增速超過50%。
“我們總體對2024年是樂觀的,汽車智能化,艙駕融合的趨勢才剛剛開始,”某汽車智能化解決方案企業人士向記者表示:“車廠降價的事情不好評估,我覺得2024年就總量來看還會是繼續增長的態勢。”
CES 開啟高維度競爭
2024年的汽車智能化競爭格局,在年初在美國的CES展中也有所預示。
比如曾經博世暢想的汽車電氣融合一體化的構想,有望在2024年進一步走入現實。
近日,英偉達對外宣佈,理想汽車選擇了英偉達於去年發佈的超高算力艙駕融合架構 Thor(雷神)中央車載電腦,並計畫用於理想的下一款車型。而在此之前,吉利旗下極氪也選擇了雷神架構作為下代車型的中央計算,並預告2025年量產。
而有消息顯示,作為英偉達Orin平臺在中國的頭部供應商,德賽西威或將繼續承接英偉達相關的艙駕融合域控的相關解決方案,成為中國艙駕融合方面的先行企業之一。
類似的,另一家汽車智能化企業中科創達(300496.SZ)所投資的暢行智駕,也在CES展會中推出了面向中央計算的單SOC艙駕融合域控制解決方案“RazorDCX Tarkine”,其主打在囊括安全冗餘,高性能中間件與高效工具鏈情況下實現汽車智能化部署成本的進一步下降。
而隨著電氣架構進一步融合,其帶來的是整體的汽車智能化設備搭載性價比的提升。同時,行業價值在電氣結構的升級中,引發價值鏈進一步向頭部企業聚集,整個行業的生態體系也有望加速重構。
相比之下,首次發佈一系列車載顯示產品的海信更像一個攪局者。本次CES中,海信不僅發佈了車載鐳射AR-HUD,還發佈了全息鐳射投影產品,疑似與此前華為問界後座投影產品“針鋒相對”。
除解決方案之外,隨著中國L3自動駕駛政策的逐步明確,包括禾賽(HSAI),速騰聚創(02498.HK)兩家頭部鐳射雷達企業也在CES發佈適應於L3自動駕駛的長視距高精度鐳射雷達新品,籌謀儘早佈局高級別智駕市場。
較勁的也不止限於中國企業之間。如賓士在CES上發佈虛擬助理MBUX,馬瑞利在CES上發佈的軟體定義座艙體驗,都將智能汽車的競爭推及至座艙人工智慧領域。包括FORVIA,友達等智能均通過智能化實現新的座艙視覺體驗。
在中國競爭圍繞“同題作文”的環境下,海外企業通過人工智慧體驗,開始將汽車智能維度進一步升格,對中國企業實現錯位競爭。
2024年,汽車智能化的新一輪混戰,似乎在所難免。
來源:21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