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帶給人類慘重的損失,在戰爭結束之際,當時擔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為了避免後續發生這種全球大規模的戰亂,他認為必須要建立一個組織,而這個組織分別由美國,蘇聯,中國和英國四個國家主導的。擔任“世界員警”的職責。
羅斯福認為,美國,蘇聯,中國和英國四個國家的人口加起來超過全球一半多,只要四國維護和平,那麼今後發生世界性戰爭的概率會非常小,只需要四國統一戰線對發動戰爭國進行經濟制裁等手段,就能有效避免戰爭擴大化。
羅斯福的這種思想,和現在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的思想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當時羅斯福提出了這個建議後,遭到了英國和蘇聯的強烈反對。因為在英國和蘇聯看來,中國連德黑蘭會議也沒有參加,再加上中國這麼落後,在二戰搞不定日本,有什麼理由個資格拉進這個組織呢?
但羅斯福態度非常堅決,執意要將中國拉進來,他認為中國如果沒有加入,則下麵的一切談不下去的。為什麼羅斯福執意將中國拉進來呢?有兩個原因
眾所周知蔣介石與美國之間的關係相比和蘇聯之間要好太多了,他的夫人宋美齡更是在美國界小有名氣的人物,當時算是國民黨和美國的蜜月期。羅斯福讓中國入夥肯定是想通過中國來遏制亞洲各國和蘇聯,這也是蘇聯反對中國入夥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羅斯福可能沒有想到,僅僅四五年後,中國發生了變化,蔣介石的倒臺讓加上中國倒向了蘇聯一方,給蘇聯在後續的國際競爭中幫了一個忙,同時也幫了中國在國際上取得大國席位的一個忙。
中國在當時有超過4億人口,算是人口最大的國家了,如果中國不加入的話,國際性組織肯定是缺乏權威性的。既然是一個國際性組織,亞洲國家中國應該入選,否則就是一個地區性組織了。
再者美國當時看中中國市場,想拉攏中國和美國改善關係,把中國當成一個合作夥伴一樣,這樣有利於美國的發展。在各國經過了一番較量後,最終在在1945年美國三藩市會議中,確定了聯合國五常的席位,分別是中國,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
聯合國五常在此後的作用非常明顯,他能極大地避免了很多衝突發生,而且這種相對公平的方式也比較民主,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防止他國發動戰爭,利用聯合五常的實力穩定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對中國來說,能加入聯合五常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雖然中國加入有美國人“幫忙”的成分在裏面,但中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是很多國家所沒有的,理應得到這個席位。
(來源:世界歷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