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消息,據媒體報導,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教授韓三陽團隊聯合黑龍江大學許輝、韓春苗團隊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劉小鋼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題為“捕獲電生激子實現可調諧的稀土納米晶電致發光”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研究創新地為稀土納米晶設計了一種“能量轉換外衣”,成功構建有機分子介面,實現能量向稀土納米晶的高效傳遞,在電致發光器件的關鍵難題上取得重要突破。
稀土納米晶因其發光顏色可調、譜線窄、穩定性高等優勢,被視為電致發光材料的“潛力股”。然而,其固有的絕緣特性導致電流難以有效注入和傳輸,使得這類材料如同“絕緣寶石”,長期受困於“電流驅動”瓶頸,限制了在現代光電技術中的廣泛應用。
針對這一難題,聯合研究團隊採用有機—無機雜化策略,通過表面修飾在稀土納米晶外層構建“能量轉換外衣”,精確調控能級結構,並借助配體工程將激子能量高效分配給鑭系離子發光中心,從而攻克了電致發光中激子生成、輸運與注入的核心技術障礙,最終實現高色純度、光譜可調的高效電致發光。
實驗表明,該技術在高解析度、寬色域顯示及近紅外等多個波段均展現出潛力,僅通過調控稀土離子即可實現多色發光,無需對器件結構進行大幅改動。
該研究成果有望推動稀土發光技術在柔性顯示、近紅外器件等領域的應用,未來或進一步拓展至人體健康監測、無創檢測及農作物補光技術等多元場景。
來源:中國快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