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Zaw Naing Oo and Napat Wesshasartar 報導 十一月的清晨,酷熱難耐,吞敏拉特在泰國東部龍眼果園裏攀爬竹梯,穿梭於樹間採摘多汁的熱帶水果。
這位42歲的緬甸難民在泰國生活近二十年,如今首次獲得合法工作資格。
“現在我終於能看到未來了,”他說道。
八月下旬,泰國政府宣佈將首次賦予數千名居住在泰緬邊境的緬甸難民就業權利。聯合國稱此舉為“里程碑式舉措”,該政策使逾8萬名緬甸難民得以申請工作許可證。
此前泰國與柬埔寨邊境在七月爆發衝突,導致柬埔寨勞工紛紛返鄉,使東南亞第二大經濟體的工廠、建築工地和農場面臨勞動力短缺。
據泰國勞工部數據,衝突爆發前約有52萬柬埔寨人(占該國勞動力總數的12%)在泰國工作。
吞敏拉與妻子作為首批工人加入了距難民營近500公里(311英里)的春武裏府龍眼農場,長女則在另一省份的工廠謀得工作。他們14歲和10歲的兩個幼子仍留在難民營,由鄰居照料。
敦敏拉表示,2006年緬甸軍方與一支強大的少數民族武裝組織爆發衝突後,他和妻子為逃避強迫勞動和徵兵,離開了緬甸南部的家鄉。
這對夫婦在泰國甘烹碧府的難民營中撫養子女,但因無法獲得正規工作,主要依靠國際援助維持生計。
援助縮減後的自立之路
泰國境內共有九處緬甸難民營,其中許多難民自1980年代起便因戰火輾轉逃難。
2021年2月緬甸軍方推翻諾貝爾獎得主昂山素季領導的文官政府後,新一輪難民潮湧入泰國。這場席捲這個貧困國家大部分地區的內戰,使難民問題再度嚴峻。
今年包括美國在內的人道主義援助削減,加劇了難民的生存壓力,使合法工作能力變得尤為重要。
“這是他們首次獲得自力更生的機會,未來或許能更獨立,在泰國過上體面的生活,”支持泰國難民的“邊境聯盟”執行主任萊昂·德·裏德馬滕表示。
當吞敏拉在果園採摘水果時,妻子萊萊和其他婦女在附近準備包裝籃。首日工作,吞敏拉所在的五人小組收入約1000泰銖(30.81美元)。
“雖然疲憊且家人分離,我們仍感到幸福,”他說道,“我們懷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