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6 日消息,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年度檔中警示投資者:人工智慧(AI)技術可能對其業務造成重大負面影響。
據 AlphaSense 平臺的一項分析顯示,截至今年,已有 418 家市值超 10 億美元(IT之家注:現匯率約合 71.06 億元人民幣)的上市公司在檔中提到了與 AI 相關的聲譽風險因素,這一數字較 2024 年增長 46%,約為 2023 年水準的 9 倍。
這些檔指出,AI 數據集可能通過生成偏見性或錯誤資訊、破壞數據安全,或侵犯他人權利等方式,損害企業聲譽。
例如,Take-Two 公司在 2024 年向 SEC 提交的檔中首次將 AI 列為風險因素,並在 2025 年的檔中將相關內容篇幅擴充逾一倍。該公司首席執行官 Strauss Zelnick 向 Business Insider 表示:“我們所有人如今使用 AI 的程度,已遠超一年前乃至更早時期。隨著應用範圍擴大、實驗增多、落地深化,潛在風險也隨之上升。”
此類警示涵蓋廣泛行業:
支付巨頭 Visa 在本月早些時候提交的 SEC 檔中指出,隨著其在商業場景中大規模部署“智能體 AI”(agentic AI),“錯誤或爭議性支付事件可能增加,退單率上升,並引發聲譽損害”;
消費品製造商高樂氏(Clorox)在 8 月報告中警示,AI 工具“可能洩露機密或敏感資訊”;
美妝品牌 e.l.f. Beauty 則在 5 月備案中表示:“我們能否及時適應 AI 領域湧現的新監管要求、技術變革、倫理標準及利益相關方期待,將實質性影響公司運營、財務狀況與聲譽。”
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授 M. Todd Henderson 指出,企業依法須在 SEC 備案中及時更新風險因素,尤其當新風險出現或既有風險發生實質性變化時,此舉旨在“警示投資者”,促使其充分知悉可能嚴重損害企業價值的潛在威脅,這是資訊披露制度的有意設計。
Henderson 強調:“企業必須披露‘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
他認為,企業高管將 AI 風險納入正式披露,表明其視該技術潛在影響為重大事項,其重視程度甚至可能超過 20 世紀 90 年代末互聯網興起之時。“當時,企業披露普遍呈現‘謹慎樂觀’基調”,他補充道,“且彼時互聯網似乎僅對零售商與紙質出版商構成威脅,而非絕大多數行業。”
相較之下,當前 AI 相關風險警示措辭更為嚴峻。跨行業企業普遍警告:AI 可能引發嚴重後果。Henderson 舉例稱:“數據遭駭客竊取固然是重大事件,但若部署的 AI‘幻覺頻發’,後果可能更為嚴重。錯誤的醫療診斷、法律意見或工程結論,可能釀成動搖企業根基的重大失誤。”
員工對 AI 的濫用亦不容忽視。會計事務所畢馬威(KPMG)與墨爾本大學於 2024 年 11 月至 2025 年 1 月開展的一項全球調查(覆蓋 32,352 名員工)顯示:約 66% 的受訪者曾未經審慎評估便直接採納 AI 輸出內容;72% 表示因使用 AI 而降低了工作投入程度。
儘管風險顯著,企業仍高度認可 AI 在提升生產力方面的巨大潛力,並競相加大投入。據管理諮詢公司貝恩(Bain & Co.)數據,2024 年企業平均 AI 總支出較 2023 年翻倍,達 1,030 萬美元(調查對象為年營收 5,000 萬美元至超 50 億美元的企業)。
Take-Two 的 Zelnick 表示,AI 正切實提升其員工效率:“我們正著力減輕重複性工作負擔,讓人得以將時間與智力集中於更具創造性的工作。例如,我們部分手遊關卡已主要由 AI 生成,幾年前可不是這樣。”
儘管這位《俠盜獵車手》(Grand Theft Auto)系列掌舵人承認 AI 潛藏風險,但他強調:拒絕採用 AI 同樣危險,這一兩難困境亦明確反映於眾多企業(包括 Take-Two 自身)的 SEC 備案中。
來源:中國IT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