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Maria Martinez 報導 週一,德國財政部長成為新聯合政府首位訪華的代表。在創紀錄的貿易逆差擴大和供應鏈動盪之際,德國政府面臨著顯示自己掌握對華政策的壓力。
克林貝格(Lars Klingbeil)抵達北京是在德國保守黨領導的聯合政府上臺六個多月後。上月,德國外交部長約翰•瓦德弗(Johann Wadephul)取消了對中國的訪問,原因是中國拒絕就瓦德弗提出的議程舉行多數會晤。
德國官員強調,克林貝格將討論重大貿易問題,比如中國對稀土的限制。德國財政部一位消息人士表示,作為歐盟成員國,德國與負責貿易政策的歐盟官員事先就立場達成了一致。
克林貝格在啟程前往北京之前在柏林表示:“獲得關鍵原材料以及中國在鋼鐵和電動汽車等行業產能過剩的減少,對德國的經濟和就業至關重要。”
在國內,同樣重要的是,這個聯盟要表明,它最終能夠在北京得到一個聽證會,並掌控兩國關係。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貿易戰損害了德國的出口,使柏林容易受到中國商品進口激增的影響,並引發了新的供應鏈擔憂,最近的一次是稀土金屬和汽車晶片。
克林貝爾將會見賀立峰副總理,參加2015年建立的中德金融對話。陪同他出訪的有德國央行行長納格爾(Joachim Nagel)和一個由德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組成的小型代表團。
“歐洲和中國的關係非常曖昧。一方面,我們需要他們;另一方面,我們也擔心安全問題,”羅蘭貝格全球董事總經理丹尼斯•德普(Denis Depoux)表示。
週三,克林貝爾將前往上海會見德國中型企業的負責人,然後前往新加坡。
“果斷選擇”需要“政治意願”
最近幾周,中國對稀土元素的貿易限制,以及北京與荷蘭圍繞汽車晶片供應商安派瑞(Nexperia)出口的爭吵,在歐洲敲響了巨大的警鐘。
“最近幾個月的情況表明,中國的出口管制措施對德國工業的影響幾乎可以達到停產的程度,”華東德國商會(Germ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East China)執行董事兼董事會成員馬克西米利安•布泰克(Maximilian Butek)表示。“在稀土問題上,中國確實展示了實力。”
在德國,政界人士呼籲全面重新評估對華政策,一些人指責上一屆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s)領導的政府讓德國變得過於依賴中國,無論是作為工業出口市場,還是作為關鍵材料的供應商。
智庫Merics經濟與工業專案主管雅各布•岡特(Jacob Gunter)表示,只有“更果斷的痛苦”才能“讓政治意願做出一些果斷的選擇”。
德國議會週四任命了一個專家委員會,重新考慮對華貿易政策。
德國工商總會(DIHK)外貿主管沃爾克•特賴爾(Volker Treier)表示:“安派利亞的例子應該激勵我們展開對話,要求透明化——否則,商業問題就會被用作地緣政治問題。”
德國總理弗裏德裏希•梅爾茨(Friedrich Merz)領導的基民盟(CDU)外交政策發言人於爾根•哈特(Juergen Hardt)表示:“中國政府必須清楚,我們不能接受將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混為一談。”
與中國的貿易逆差擴大
特朗普的關稅正在推動中國企業將出口從美國轉移到歐洲。
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大中華區高級經理費迪南德•沙夫(Ferdinand Schaff)表示:“各行業正就與中國的競爭拉響警報——我們需要迅速採取措施,抵消扭曲,增強我們自身的競爭力。”
2025年前8個月,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根據國有國際經濟促進機構德國貿易與投資局的預測,今年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將達到創紀錄的870億歐元(約合1014.6億美元)。
“隨著美國市場部分關閉,中國正試圖在這裏出售更多——我們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了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這次對話如此重要。”
今年1至8月,德國對華出口同比下降13.5%,而進口增長8.3%。
Merics的岡特說:“德國是唯一面臨中國工業產能過剩風險的國家,它將受到非常嚴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