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Maria Martinez 報導 德國議會週四任命專家委員會重新審視對華貿易政策,加速推進“去風險化”戰略。此前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暴露了德國工業可能迅速遭受扼殺的脆弱性。
儘管前政府委託制定的2023年中國戰略檔僅包含一般性建議,但此次由行業協會、勞工代表和智庫組成的委員會將向政府提交可操作性建議,用於立法起草。
該委員會將重點審查能源、原材料進口及中國對關鍵基礎設施的投資。其成立之際,正值德國財政部長拉爾斯·克林貝爾即將訪華,就多項議題向歐盟施壓。
今年德國在最大貿易夥伴面前顯得尤為脆弱,既要應對特朗普總統以重關稅攪動全球貿易的衝擊,又要面對中國通過出口限制施加的壓力。
德國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政策主管於爾根·馬蒂斯指出:“中國完全有能力且會切斷關鍵領域的供應管道;我們仍處於高度脆弱狀態——因此採取行動的緊迫性已大幅提升。”
由於北京方面僅確認了其申請會晤名單中的一項,原定於10月底訪華的外交部長約翰內斯·瓦德普爾推遲行程,克林格貝爾將成為新聯合政府中首位訪華的部長。
知情人士透露,下周將有德國銀行和保險公司代表組成的小型代表團隨克林格貝爾訪華。
執政的保守派政黨外交政策發言人於爾根·哈特表示:“風險管理將在未來中國戰略中扮演更重要角色。關鍵在於:中國可能施加政治壓力的杠杆在哪里?我們如何規避這些風險?”
稀土衝擊敲響警鐘
作為歐洲製造業出口引擎,德國多年來持續受益於向中國廣闊且不斷增長的市場銷售商品。但在2023年達成的對華戰略中,前政府敦促“降低兩國經濟關係的風險”,稱北京是“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
這份61頁的檔敦促德國企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未設定任何約束性目標。
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研究顯示,2024年德國對華關鍵進口依賴度與2023年(即中國戰略出臺之年)相比幾乎未變。
該研究作者馬蒂斯指出:“自2023年中國戰略出臺以來,我的實證研究未發現去風險化取得實質進展——本應敲響警鐘的指標根本沒有響。”
該分析涵蓋逾14300個產品類別,目前僅約200個類別對華進口依賴度達50%以上。這表明進口依賴雖集中於少數產品領域,但仍可能產生重大經濟影響。
摩根士丹利歐洲首席經濟學家延斯·艾森施密特指出:“依賴性問題如同房間裏的大象,脫鉤根本不可能實現。”
德國總理弗裏德裏希·梅爾茨於五月就任,承諾將重振歐洲最大經濟體經歷兩年萎縮後的增長勢頭。
艾森施密特指出:“政府尚未就重新審視中國問題作出重大努力,這純粹是能力問題。”他強調政府精力主要集中於國內改革。
默茨最初似乎專注於與特朗普政府建立良好工作關係,並推動烏克蘭和中東和平進程。
但當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時,德國的脆弱性暴露無遺——該國約80%的稀土供應依賴中國進口。
隨著荷蘭與中國圍繞晶片製造商恩智浦的爭端引發全球供應鏈危機,德國企業再度陷入困境。恩智浦為汽車及其他電子設備生產數十億枚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