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 Pratima Desai 報導 隨著全球最大工業金屬消費國中國需求增速放緩,未來十年美國和印度的銅消費量有望擺脫中國的陰影。
北京的工業和基礎設施擴張曾推動銅價從25年前的每噸1500美元飆升至逾1萬美元。
儘管中國預計將在未來十年及更長時間內保持最大銅消費國地位,但分析師認為其他需求和價格因素將日益顯現影響力。
區域政策調整、基礎設施建設週期變化及地緣政治格局變動,意味著生產商、消費者、貿易商和投資者需適應多重驅動因素共存的市場環境。
潘慕利博分析師湯姆·普萊斯指出:“中國將降低銅消費和囤積速度,市場將回歸傳統驅動因素——即中國以外地區的設備更新週期。”
其影響尚待觀察,但美國等國家推動本土製造業的舉措,意味著中國出口引擎和製造業活動將放緩,從而抑制其精煉銅需求——今年預計需求量約為1500萬噸。
與此同時,支撐人工智慧技術所需的數據中心以及電網基礎設施升級,將使中國以外地區的銅需求增長成為價格驅動因素。
普萊斯指出:“中國已建成包括配電網路在內的基礎設施,其活動將降至與需求相匹配的較低水準。”他預測2031年中國需求量將較2026年下降6%。
普萊斯預測,到2031年中國將占全球原生銅消費量的52%,約2700萬噸,而2026年占比為57%。
他預計2031年美國銅需求將達220萬噸,較2026年增長近50%;印度銅需求則將突破100萬噸,增幅超過30%。
“西方國家抵制力度增強”
分析師還預計,美國總統特朗普對銅管和電線徵收50%關稅的舉措將有助於刺激本土生產。
對中國而言,可能的結果是失去銅管出口的主要市場。貿易數據監測機構數據顯示,美國是中國銅管的第四大出口市場。
數據顯示,去年美國直接從中國進口1440萬噸銅管,今年前七個月進口量達800萬噸,凸顯北京方面可能面臨主要市場流失的風險。
康科德資源公司研究總監鄧肯·霍布斯指出:“隨著西方國家抵制力度增強,中國製造業產出——尤其是出口導向型產業——增速可能有所放緩。”
這些出口產品將包括用於電網基礎設施的銅線。美國能源部十年前的電網基礎設施評估報告顯示,美國70%的輸電線路使用年限超過25年。
與此同時,印度正擴建輸電基礎設施,以支持其到2030年實現500吉瓦非化石燃料發電目標。
諮詢機構基準礦產情報公司預計,2025至2030年間,亞洲(不包括中國)的銅需求將激增25%,超過920萬噸。
對於包括電網、發電、數據中心和電信在內的電力基礎設施,BMI預計需求將增長35%,達到220萬噸。
BMI對中國市場的預測值分別為4%和11%。
基礎設施現代化
西方國家的電網升級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現代化改造上。這種改造進程將緩慢而穩健,其銅消耗強度遠低於中國式的新建專案。
金屬諮詢機構CRU首席分析師羅伯特·愛德華茲曾預測中國對銅市的影響力將持續減弱數年。但由於中國在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及電網領域的投資,這一預期並未實現。
CRU預計,到2030年中國在全球開採銅和再生銅消費總量中的占比將從今年的2762萬噸(占比59%)降至3136萬噸(占比57%)。
愛德華茲指出:“中國需求增長潛力有限,全球其他地區將呈現更強勁增長。”